陶光银接受安徽画报《外事人话外事》栏目专访
已届八旬的陶光银,退休前曾任安徽省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他见证了安徽外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也在其中经历了很多的乐趣与挑战。
他说:“外事工作无小事,工作过程中要不卑不亢,要遵循中央的政策与准则,让外事工作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初与外事打交道,有点迷茫
1965年7月,陶光银从学校毕业后被分到安徽省教育厅工作,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他,因为年轻,充满干劲,“在办公室工作,事多且繁杂,领导说你年轻,工作多干些,我满口答应。”陶光银回忆说,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当时能在省政府大院里上班,感到很自豪,党对他如此关心关怀,事情再多,也要好好干。
1967年3月27日,安徽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开始从地方选派干部到军管会工作。因为在教育厅表现优异,单位推荐他去军管会工作,1969年5月陶光银被调到军管会,开始在办事组下的行政小组工作。小组里工作同样很忙,但陶光银依旧表现很出色,受到大家的认可,有一天小组组长对陶光银说:“小陶,近期要把你调走。”陶光银问道:“调哪去?”“还是在军管会内部,去承担外事工作。”组长告诉他。
1968年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同时成立了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外事小组,统一管理全省外事侨务工作。1971年6月,陶光银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行政小组调到外事小组工作。
“外事搞什么的,因为没有接触过,所以当时也不了解,比较迷茫。”陶光银说,初去外事小组时,只有一间办公室,也没几个人。当时的外事小组组长对他说:“有些情况给你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小组现在一共三人,两个军人,一个地方干部,你来了就四个人了。至于工作,你慢慢熟悉就好了。”就这样,陶光银开始了他的外事工作生涯。
外出参观与学习,感受到差距
(陶光银)
在陶光银的印象中,一开始的时候安徽外事活动不是太多,主要有外事接待、援外工作、侨务以及一些内部事务,改革开放后,外事工作范围渐渐扩大,工作也迅速发展起来。
1979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外事办公室。1984年,陶光银第一次出国访问,是跟随安徽省科技代表团去日本考察学习的。“那个时候刚刚对外开放不久,安徽虽然有一定的条件及环境,但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省政府决定要派一支科技代表团到国外去看看,了解国外的科技发展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时,陶光银作为外办工作人员陪同出访,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代表团深入日本的猪场、农场、工厂、科研单位等,看他们是怎样生产经营科学管理的。过程中,有一件令陶光银印象深刻的事,让他切实感受到家乡某些方面的发展与国外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参观日本一个啤酒厂,他们大部分的生产流程都给你看,唯有一个配方车间因为保密不给你看,我们就是出来学习的,关键的地方不给我们看,我们就学不到了,所以一定要自己先强大起来。”陶光银感慨地说。
还有件令他记忆犹新的事情是,有一次在国外饭馆吃饭时,看到满街停满了车辆,都找不到停车位,“这么多车放在外面没人偷吗?”陶光银笑着说,那时候觉得在国内大家把自行车停在外面,难免还担心别人偷去了,这么多汽车就这么停在街面上难道不怕丢?事实上,1984年,国内的小汽车还比较少,现在国内城市的车子也多起来,十多年前马路上的车子也停得满满当当了,“从这点就让人感受到我国这些年的发展速度真是太快了,很令人欣振奋。”
在日本看了好多农场,陶光银发现那个时候日本农场的工人就已经很少了,他们重视管理和科研,有很多人才进行研究,管理和机械化程度很好。“回来后,大家一致认为我们也要大力培养这样的人才,怎么样去提高生产。”后来下了很大力气,现在安徽省的粮食产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都是从国外考察回来后,我们也重视科研的成果。
把安徽声音传到世界,十分荣耀
既向外面的世界学习,同时也要把安徽方方面面的优点传递到全球。在外事工作中,令陶光银感触很深的是安徽旅游工作对外推荐。“以前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安徽,其实安徽好看好玩的多了去了,我们到外面去宣传推荐,例如黄山、九华山等等,经过我们的宣传,后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安徽来参观。”
除了宣传安徽的美景,在援外工作中的优秀表现,也让安徽在世界范围内展现了良好的形象。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分配给安徽省的援外工作任务,就是组派医疗队去也门共和国,帮助他们看病,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陶光银回忆,当时的也门共和国非常贫穷,医院医疗条件一塌糊涂,安徽省派出了十多批医疗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技术、药品,极大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条件,“这也是外事工作给安徽,乃至中国形象带来的巨大作用,比如说当地的官员和老百姓都知道中国的医生,虽然彼此交流不顺畅,但他们遇到安徽援也门医疗队的队员都会竖起大拇指表示感谢。”
安徽的外事工作可以说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陶光银说:“从事外事工作要遵循中央的政策与准则,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对方开放,更多地走出去和引进来,让外事工作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成效。”(吴承江 左明月 王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