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国沧)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党的外事工作是我们党百年来波澜壮阔奋斗史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安徽,一批批外事工作者辛勤耕耘,赓续奋斗,以实际行动不断开创外事工作新局面,取得了安徽外事工作的累累硕果,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安徽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海外交流协会会长、党组成员许国沧就是其中之一。
见证安徽外事侨务工作的起步与发展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许国沧1935年出生,从1959年开始外事工作到1996年退休,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他见证着安徽外事侨务工作从少到多到优的辉煌历程。
许国沧回忆说,1956年之前安徽省没有设置专门的外事侨务机构。为处理日常涉侨事务,根据国务院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对侨务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及安徽省民政厅、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安徽省公安厅等部门均分别管理过侨务工作。1956年10月,安徽省设立华侨事务科,并配备2名专职工作人员管理侨务工作。隶属于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秘书处。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1953年设交际处,有关地市也设立了相应机构,以接待内宾和外宾。随着来皖的外宾增多,适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共安徽省委于1959年4月设立省委外事工作小组后,省人民委员会外事办公室也随之设立,作为省委外事小组办事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外事职能机构,配备三名编制人员。由时任常务副省长、省委外事小组组长张恺帆任首任主任,主管全省外事工作。
1959年10月初,原先在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工作的许国沧调到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外事办公室工作任秘书,也正是在此时,许国沧开始了他案无积卷、事不过夜,数十年如一日的外事侨务工作。
外事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工作中,许国沧常以清晨之问、静夜之思的工作精神积极做好本职工作。他踏实简朴,常陪领导和单位同志一起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他钻研业务,熟悉外事、援外、侨务政策和法律法规。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他工作的准则,“大处”就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对外方针政策和党的侨务方针政策,广泛联络和团结海外华侨、华人和海外对我友好人士。“小处”就是关心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和援外出国人员家属的生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的知心人。
具体到外事、援外、侨务、旅游业方面,在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的指导下,许国沧与同事们一道务本求实,为安徽的外宾接待,培训外国实习生,选派援外出国人员、留学生;扩大对外开放范围;联系安排和陪同省级代表团出国访问考察,宣传安徽,增进友谊,提高安徽在国外的知名度;与外国建立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关系;开展对外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和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发展旅游事业;接受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捐款捐物救灾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调查处理涉外纠纷问题;“文革”期间,平反纠正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因“海外关系”造成的冤假错案以及加强外事侨务工作管理和外事侨务干部队伍建设等,都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199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颁发给许国沧的荣证字第307号荣誉证书中称:“许国沧同志已从事地方外事工作三十七年,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特发此证,以资表彰。”
2006年5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颁发的荣誉证书称:“许国沧同志从事侨务工作二十年,特颁发荣誉证书。”
(许国沧近照)
不忘初心用行动献礼建党百年
“做好外事工作,首先要使自己变得丰富起来,比如说外事工作经常需要出国访问,在这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除行李物品外,还需要进行人员培训,掌握去访问国情况、风俗习惯,要制定出访计划,认真学好国家外事工作的保密政策、国别政策、侨务政策、援外政策等,每一条都要烂熟于心,并且都能对应到具体的地方,才能干好工作,圆满完成出访任务。”
许国沧说,每当出国工作时,看到海外华人华侨和外国友好人士对出访团的热情接待时,都切实感受到我国国际地位在迅速提高,国际影响更加扩大,安徽在海外已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也深感自身责任重大,要从点滴做起,展现安徽对外的良好形象。做好“三引进”工作,为安徽经济建设服务。
2021年是建党百年,面对如今欣欣向荣的安徽外事工作,许国沧动情地表示,希望正在辛勤耕耘的外事工作同志们,继续坚守周恩来总理生前为我们外事人员制定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钻研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守则,和“外事无小事”“勤俭办外交”的教导。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踏实践行“十个坚持”,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此外,要继续坚守外事工作的政治、组织、廉洁、工作、生活等纪律,“要讲党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为党的百岁生日献礼!”(吴承江 左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