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洪学智:两膺上将,国之勋臣

2020-04-29 21:56:43 来源:   编辑:吴承江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019年2月2日是洪学智将军诞辰106周年纪念日,洪学智是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原部长兼政治委员,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新中国唯一一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也是金寨县59位将军中唯一一位上将,被人称之为“六星上将”。     
 
在金寨,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两膺上将,国之勋臣。出生于双河农家,从戎于商南起义;显赫于南征北战,扬威于抗美援朝;彪炳于现代后勤奠基,辉煌于改革开放创新。艰危屡善谋略,曲折愈显忠贞。勇武而见儒雅,刚直而怀柔肠。权重坚守本色,位高心在百姓……      
2月22日,《安徽画报》记者赴北京专访洪学智将军之子、原吉林省省长洪虎。在他的家中,洪虎追忆了父亲的戎马一生。“两膺上将,两获殊勋,我军现代后勤工作的探索者、奠基者和开拓者。这三句话,是我对我父亲的评价。”
 
两膺上将,国之勋臣
 
1913年2月2日,洪学智出生在安徽金寨(原河南商城县汤家汇) 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时候放过牛,读完小学后即学徒做工。1929 年3月,洪学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商南起义,并于当年5月入党。 苏家埠战役是鄂豫皖根据地指战员所经历的一场苦战,在战役结 束前的一天,洪学智的左胸不幸中弹,子弹打在肺叶上,鲜血直流。 幸运的是,最终转移到有条件救治的医院,保住了性命。  
 
   
 洪学智长子洪虎接受《安徽画报》专访
 
“在苏家埠战役,我父亲在快胜利的时候,腹部中弹,死里逃生。 当时传回家里的信息就是这个人已经死了。因为他转的那个随军医院, 治不了他这个病,就给他转走了,人家就认为这个人已经死了,所以家里头都给他立了坟,他治好了以后,回去人家都认为是见鬼了。”  
洪学智一生先后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在各个阶段都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在金寨,他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两膺上将,国之勋臣。
 
  

1942年底,洪学智抱着儿子洪虎在盐阜军区留影

 
“1977年,他恢复了工作,回到了北京,任国务院国防工办的主任, 恢复了军籍。之后一直在总后当部长,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然后到 全国政协担任副主席。这个期间展现了他新时期改革创新的一种形象。 他跟一般的开国将军不一样,两次荣膺上将,凭的什么?战功、战绩。 那第二次授衔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期望信任,和他改革开放以后贡献的一种评价。三个历史时期―― 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是严父、更是经得起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作为父亲,洪学智是怎样的? 
 
1979年8月,洪学智、张文夫妇全家福
 
“我们兄弟姊妹八个,五个是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三个是新中国成立后,算是和平环境。上学期间,我印象中的父亲就是一位严父,一个军人的印象。小的时候我们是跟着父母一块,上学以后就是干部子弟学校,住宿都在学校。那时候因为战争环境,我们基本上跟父母不接触,只有放假的时候回去跟父母在一块。在电视剧《上将洪学智》里,我有两次出现的 镜头,都是被打!第一次就是在苏北,我跟人家小孩摔跤,把人家的腿摔坏了,骨折了,后来我父亲是用鞋底子把我打了一顿。第二次就是解放战争, 我去把玩警卫员的手枪,跟老百姓家小孩一块玩,拿着这个手枪比划着别 人,非常危险,里头有子弹。后来我父亲知道了,这个时候我出现的镜头, 就是用马鞭子打。后来我开玩笑说,我说我在这个电视剧里头,就是两次挨打的一个道具。”
 
抗战时期,时任新四军三师参谋长的洪学智与家人的合影
 
“后来就是1959年,受‘彭德怀事件’影响,我父亲从庐山会议之后就离开了,下放到吉林,从总后勤部的部长、党委书记、上将,一下子变成吉林省农机厅的厅长。他是属于问题比较严重,最后就是实行军管了,实际就关起来。”    
“从1966年到1974年,他就在农场劳动改造,这段时间,我在青海工作,所以跟他接触也比较少。但是有的时候探亲回到长春能够见到他。 虽然接触不多,但是给我的印象他就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因为这个所谓忠诚,生死是一种考验,荣辱也是一种考验。特别是什 么?就是被自己这个心中非常崇拜、非常信任的这个党组织,认为自己是反党分子……这个18年,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这种考验也是巨大的。 所以说他是一个能够经得起考验的、经得起磨难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77年的军旅生涯,从未离休
 
1913年出生,16岁时参加革命,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洪学智当过红军、八路军、 新四军、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生驰骋疆场,身经百战。洪学智和别的上将不一 样的是,他一直未离休,他生命最后阶段下发的军官证,是2006年到2010年的。 
 

1955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洪学智的三枚勋章,从左至右分别为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现在说他有着77年的军旅生涯。为什么这么说?他是1929年参军的,到2006年去世,他去世的时候不是退休的、离休的军人,是现役的军官。另外他到地方去的18年,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恢复他工作后就是说军龄连续计算。 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是五级战残,那个时候还给他发补贴。”
 

1949年4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洪学智的委任令

 
在洪学智的晚年,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用洪虎的话说,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另外, 他的一生,都很喜欢京剧,“邓华也特别喜欢京剧,所以15兵团当时就有一个京剧团, 后来成立了志愿军,那个京剧团,就变成志愿军的京剧团。后来志愿军回国了以后,就变成山东京剧团了,就是演《奇袭白虎团》的那个团队前身!像叶盛兰、李少春、李和曾这些老演员跟我父亲还经常有来往。他还喜欢看体育比赛,喜欢看中国人跟外国人比, 而且中国人能赢的比赛,一个是乒乓球,一个是女排。”
 
1984年,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在办公室
 
“回到金寨,就是回到了家”
 
洪学智出生在金寨,从金寨走出去参加革命,金寨对他的影响贯穿一生, 从1953年起,他7次回到金寨,其中有三次是长子洪虎陪同的。洪学智关心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时刻关注着革命老区的建设,严冬来临之际,向老区 人民送去御寒的棉衣棉被;缺医少药之时,向老区派出一支支解放军医疗队, 为老区人民防病治病。他挂念着千千万万为国捐躯长眠在地下的战友,为修建烈士陵园和纪念馆奔走操劳…… 
 

1986年4月,洪学智在金寨梅山水库大坝上留

 
对家乡金寨的情结弥漫着整个家族。受父亲影响,洪虎近年来也时常回到金寨,“每年清明节都会回去。虽然我从没在金寨生活过,也没在金寨工作过,但受父辈影响,对金寨感情很深,回到金寨就是回到了家的感觉,虽然我在北京生活时间很长,但我在北京没有回家的感觉,这里只是居住地的概念。”洪虎说。 
 
2002年5月,洪学智第七次回金寨,接受当地少先队员献花
 
 洪虎还为家乡呼吁:“金寨当时有10万人参加红军,最后能幸存下来的是千分之一,在《上将洪学智》里,他在烈士墓前就说,我们幸存的每一个人,都承担着999人的愿望和责任。那就表明他是金寨的代表,金寨有59位将军, 那他只不过是他们之间杰出的代表。今天我们说金寨这个县的贡献,不单单是指它在革命时期的这种牺牲,从另一个角度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了治好淮河,一个梅山水库,一个响洪甸水库,当时淹了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10万人迁移……今天的金寨博物馆,吴邦国委员长写道‘永世不忘金 寨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贡献’。在和平建设时期,金寨同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洪学智简历:       
洪学智(1913.2.2-2006.11.20),安徽金寨人。洪学智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洪学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国防工办主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洪学智于1955年9月、1988年9月先后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唯一一位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将军,故被称为“六星上将”。 他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

(记者 孙婷 马启兵)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