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安徽西大门”叶集:皖西理想国

2020-04-29 22:15:25 来源:   编辑:吴承江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早在读书时,就听闻叶集人文蔚盛,隐约知道这里是未名四杰的诞生地。早年在书本里学到的名字——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这些享誉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大家,又一次在身边“复活”了。
 
叶集
 
这里是叶集,一个崇文重教之地,在上世纪初,是一个率先觉醒的地方;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之地,在本世纪初,一跃成为中国板材之乡,是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是安徽的西大门。
这里与金寨同饮一江水,诞生了数位开国将领;这里曾属六安专区霍邱县,蒋光慈、王冶秋、李何林等文学大家、革命家,这些名字如雷贯耳,弥漫在皖西文脉之间。
 
快速发展的叶集城区
 
著名作家徐贵祥说,“这是我的城市,是我童年、中年、现在始终做着的梦。”这里,是叶集。
是适合做梦的地方,是敢于做梦的地方,是皖西边境的理想寄居地。
 
徽商文化的重镇
 
叶集”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一位叶姓徽商徙居于此,后叶氏家族人口繁衍,外来定居人口逐渐增多,遂办店经商,招揽四方生意,时称叶公店,后来逐步发展为小集镇。由于叶氏先居于此,人口居多,故名为叶家集,又习称叶集。
 
叶集江西会馆
 
这里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北麓,与豫东的固始县一河之隔,接壤两省三县,是鄂豫皖三省的接合部。
叶集不仅有着“未名文化”,这里也是“徽商文化”的发源地。我们所熟知的徽商文化,往往笼统地概括为发源于皖南,但如果说皖西的徽商文化,叶集应为一重镇,自古即为江淮之间重要商品集散地。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叶集市井繁华,盛极一时,南北街道及各港口分布着河南、山西、湖北、陕西、江西、安徽6个商务会馆和600余个货行、商店、手工作坊。叶集的徽商文化源远流长,自古即为江淮之间重要商品集散地,明清时期商贾云集。
叶集人走在改革的前列。1993年9月,叶集镇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唯一的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12月,叶集成为全省第一个改革发展试验区;2016年2月28日,叶集区正式挂牌成立。
 

叶集木板模具市场

 
叶集产业特色异常鲜明。如今的叶集,是中国板材之乡、华东四大木材集散地之一、安徽省林产业十强县区。叶集人口不多,但从事木材加工行业的就有 5 万余人,木材加工企业 2000余家,年木材加工量 600万立方米、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叶集开发区建成面积 10 平方公里,入选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园区;是不折不扣的中国中部家居产业园,荣获第三届中国家具品牌节新兴产业基地示范奖,入驻中至信、科凡等家居类企业100多家。
 
皖西文脉的源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霍邱县文化志》中专章记述了“未名社”,把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李霁野合称为“未名四杰”,这是“未名四杰”一说的最初来源。
 
时间回到 1914 年的春天,韦素园、台静农、韦丛芜、李霁野、张目寒同班就读镇上的明强小学。明强虽为小学,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校长思想开明,善于接纳新事物,新思想像春风一样吹进了叶集,弥漫在明强的校园。当年的他们,对五四运动及新文化的发源地北平充满了向往。
 
“未名四杰”合影,从左至右:韦丛芜、李霁野、韦素园、台静农
 
在明强小学毕业后,台静农跟随父亲到汉口大华中学就读,韦氏兄弟与李霁野则入了阜阳师范。1924 年,他们先后到达北平,实现了当年的愿望。因家境贫寒,要在北平混下去,韦氏兄弟与李霁野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些短文换取稿酬,台静农在北大旁听,打理事务,半工半读。几位好友志同道合,共同爱上了文学,并且开始投入新文学的创作。
 
几十年后,李霁野坦言,“五人(四杰和张目寒)基本上都只有中学生程度,外文基础还很不够,各方面的知识也很浅薄,但是(鲁迅)先生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认真负责地培养我们。”
 
《莽原》毛边本
 
彼时的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授课,张目寒有幸成为他的学生,二人非常投缘,相处颇为亲密。张目寒先后引荐好友登门拜访鲁迅先生。当时,中国从事翻译的人太少,这几位青年已从事文学活动,尤其热衷于俄罗斯文学。鲁迅与这伙年轻学子成了忘年交,于是,1925 年 8 月,由鲁迅领衔,打出了“未名社”的旗号。
 
未名社很快就引起了文坛的关注,社办刊物《未名》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以翻译出版俄国、北欧、英国、日本文学为己任,在引进和介绍苏联文学方面更是独树一帜。
 
在前后7年多时间里,一共出版了《未名丛刊》18 种,专收译文,有鲁迅译的《小约翰》《出了象牙之塔》,韦素园译的《黄花集》《外套》,曹靖华译的《白茶》《蠢货》《烟袋》《第四十一个》,李霁野译的《不幸的一群》《往星中》《黑假面人》,韦丛芜译的《穷人》《罪与罚》《格里佛游记》《拜伦时代》;《未名新集》6种,专收创作,有鲁迅的《朝花夕拾》,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韦丛芜的《君山》和《冰块》,李霁野的《影》;另有未列入丛书者 2 种,即鲁迅的杂文集《坟》和台静农编的《关于鲁迅及其著作》。
 
韦素园故居
 
这是这个皖西部小城与中国一代大家的连接,这种连接影响着后世数辈的青年们,叶集、霍邱及皖西大地乃至辐射到整个安徽的文脉。
 
风物荟萃之栖居
 
叶集区位优势明显,这里吸引了很多外来企业和务工者。叶集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合六经济走廊重要一极。境内史河、汲河环绕,G312、G105、沪陕高速、合武高速交汇于此,宁西铁路设立客货站,距新桥国际机场仅 1小时车程,是东进西出的咽喉、贯穿南北的节点。
 
空心挂面
 
筑巢引凤,吸引人才落户,区政府又下大功夫在教育、医疗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花重金改善软、硬件设施。吸引外乡人的还有这里的美食:空心面,羊肉菜,鲜活的沙锥炕死卖。
 
至于沙锥鱼,据悉是生长在“长江河”中。长江河发源于金寨和河南商城交界处的金刚台东麓,全长 60 余公里,在叶集南面流入史河。传说,叶集的沙锥鱼,曾被地方官献给私访的乾隆帝,皇帝吃后龙颜大悦,谕为珍品。
 
江淮果岭
 
皖西吃羊肉的人很多,尤以霍邱、寿县、六安等地为甚,然而叶集又与其他地方不同,这里流行一首民谣:“叶家集,三大怪:麻秸墙,桩在外,鲜活的鱼炕了卖,一年四季羊肉菜。”在叶集,一年四季都要吃羊肉的,这与这里聚居的大量的回民有关。叶集周围又是湾区,青沙淤地,林茂粮丰。
 
“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一地有一地的风物,我们只知道安徽砀山的梨,却不知道叶集的梨更可以称为“梨王”――实在太大了!江淮果岭所种植的那些桃和梨,其实是乡村最好的语言。
 
记者 孙婷/文  高斌 杨硕 张华清 (本栏目部分图片由叶集区委宣传部提供)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