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旅 > 正文

寿县:天下不可小寿州

2020-04-29 21:37:42 来源:   编辑:吴承江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嫁星星,嫁月亮,不如嫁到安丰塘。安丰塘,鱼米乡,椿芽蒿苔银鱼汤……”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淮河两岸,美在寿县。”

寿县是安徽省最早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三个城市之一,历史上四次为都,十次为郡,控扼淮、淝,古为南北冲要,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

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乡土文化。

这里有豆腐的软,也有城墙的硬。

既有老庄的豁达荆楚的浪漫,又有仁者的和婉志士的果敢。

古城记忆
“地下博物馆”
 
寿县地处安徽中部,淮河南岸,八公山南麓。古称寿春、寿阳、寿州,是楚文化的故乡和“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楚国迁都寿春,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王室礼器。寿县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的各类藏品一万多件。其收藏的 “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牺首鼎、楚金币,以及金棺和银棺等,都是镇馆之宝,尤其是青铜器和楚金币的收藏,是馆藏文物一大特色。省博物院镇馆之宝楚大鼎也是出土自寿县楚王墓。
 
鸟瞰寿县
 
文物不仅仅收藏在博物馆内,在寿县,最重要的文物即是古城墙。
作为古老历史的见证,至今保存完好的宋代古城墙,巍峨壮观,长达7公里多,不仅有御敌之功能,而且有抗洪之效。如果漫步古城墙上极目远眺,“淝水之战” 古战场便可尽收眼底。
 
寿县古城图
 
城有4门,并各有瓮城。其中西瓮门北向出,北瓮门西向出,东城门与瓮门在平面上平行错置同为东向出,而南城门与瓮门则处于同一中轴线上均为南向出。这种门向的不同设置,既有“礼”的规约,又能根据城池所处的地理环境,匠心独运,于军事防御之外,还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这也是古城池能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孔庙秋色
 
明代为了加固城基,于墙外侧以条石迭砌一周护城泊岸,古人赞其“若匹练之横亘也,若生铁之熔铸也”。城内北部东、西两隅各有一泄水涵闸,平时城内积水可由此排出城外。当洪水季节,又可自行关闭涵闸,防止外水倒灌入城。涵额镌有“金汤巩固”“崇墉障流”题名,是对这坚固雄伟的寿州城墙的真实写照。1991年古城抵御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的围困,再次显示了它的特殊功能。
 
古往今来
“芍陂在城南”
 
上善若水,大美古塘。
寿县城西南的安丰塘,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为春秋楚相孙叔敖集民力所建,其历史比李冰父子兴建的都江堰还要早,两千多年来,它在屯田济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芍陂建成后,泽及当时,功施后世,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隋时,芍陂因侨置安丰县,又称安丰塘。从此,安丰塘与芍陂并用,当地群众多称安丰塘。
 
安丰塘
 
安丰塘塘中有岛、岛中有塘。《水经注 肥水》载,寿春城“北负八公山,山之北为淮水。芍陂在城南,淠泄在西,肥水在东,夹横塘西注,水分为二,洛涧出焉,闰浆水注之,水受芍陂”。由于芍陂蓄水丰盛,寿春城内外河渠纵横,湖塘罗列,气候宜人,林木茂盛。
苍茫浩瀚的安丰塘与千峰竞秀的八公山毗连一起,湖光山色,名山胜水,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
 
安丰塘灌溉了大片农田
 
“桐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安石的这首《安丰张令修芍陂》。
如今,安丰塘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充分发挥蓄水、灌溉、航运、发电、调洪、水产等效益的同时,已成为安徽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田畴种成稻田画,小岛变成白鹭园。
 
“七十二水归正阳”
 
在寿县有三大古镇,正阳关、瓦埠和隐贤。这三个古镇都是因水而建,靠水而兴,曾经非常繁荣。
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正阳关。正阳关古称颍尾、羊石城等,《左传》中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的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
 
“七十二水归正阳”,正阳关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处,作为淮河中游重要的水上运输枢纽,这里曾经是鄂、豫、皖三省二十四县商品集散中心,全国有八个省在正阳关设有会馆,因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正阳关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寿县古城依水而建
 
正阳关历代优秀人物辈出,仅在中国近代史上,就曾出现过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 高语罕。
四座城楼,除西门全部拆除外,东、南、北三座城门尚存,那镶嵌在城门拱顶处的内外石刻,更是古镇的见证。明清时代的古民居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玲珑别致的“绣楼”,风趣各异的57条街巷,依然可见昔日古镇的辉煌。
 
“黎祁,离奇”
 
淮南王刘安与八公的“丹术”,使这里成了豆腐文化的故乡。
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末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豆腐制作
 
淮南王刘安,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广招方术之士在八公山造炉炼丹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泉、大泉、玛瑙泉的泉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种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八公中一位大胆地尝了尝,觉得很是美味可口,连呼“离奇,离奇”,取名“黎祁”,后改称为“豆腐”。刘安无意中成了豆腐的老祖宗。
 
八公山
 
这件事,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文化学者余秋雨在散文《八公山下》中也说:“依据《淮南子》,八公山又是中国豆腐的发明地,这里有最佳的水质、最上等的豆蔬作物。直到今天,这里都有理由成为中国的‘素食圣地’。
 
记者 孙婷/文 (本栏目部分图片由倪军、朱文健、宋桂全、赵阳、林伟、陈侠、方平、应作平等提供)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