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5点,北京海淀黄庄的大小快餐店,是校服一族和他们“后援团”的主场。这里被称作“中国教育的青藏高原”,海淀黄庄则被奉为“宇宙补习中心”,而海淀妈妈更以“鸡娃”的教育方法闻名——她们不停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拼搏。同时,海淀妈妈也热爱学习,热衷交流“鸡娃”秘籍。(1月12日澎湃新闻)
这些所谓的“鸡娃班”,大多不是孩子自己的兴趣使然,而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好”, 希望有此“小灶”的喂养,今后他们能进重点中学和大学,梦想自己的孩子,以后成名成家。据报道,很多孩子从3岁进幼儿园起,家长就开始为其报班,身心背负重荷。这样的“好心”,无异于拔苗助长。可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家长,实际上已成为损害“喜羊羊”身心健康的“大灰狼”。
可见,“鸡娃”式教育,非但培养不出“龙凤”之才,反而暴露出了家长焦虑心态,加重了孩子们的学业负担。这显然值得年轻家长反躬自省:假期或双休日,莫拿焦虑“绑架”孩子,请将快乐还给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是每个做父母的美好愿景。既然如此,就应该顺其自然,就不要违背自然法则,不要“好心”反而扭曲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快乐,就该给他们快乐的空间。
事实上,教育部曾三令五申:明确要加强校外培训监管,对超标超前培训的学科类培训班要坚决取缔。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和培训机构及“鸡娃班”的监管。同时,教育部门应担负起义务教育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减负”管理,坚决向家长焦虑和“鸡娃”式教育说“不”。特别是,当好家长的参谋,引导学校和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拔苗助长,不搞一刀切,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施教,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有趣、学得有进步。
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