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八斤在给江豚抛喂小鱼(摄于2020年12月24日)。
“江豚听到我的脚步声就知道我来了。”冬日清晨,长江铜陵段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上雾气氤氲。58岁的张八斤一如往常穿上蓝布工作服,朝着“铜陵淡水豚国家自然保护区”走去。
洗好鱼,张八斤拎着鱼桶来到喂食台前,抓一把小鱼丢向水面,只见几头江豚浮出水面吃了起来。此时,张八斤便扶着桶等待,江豚吃得差不多了,他会再丢下一把。江豚的饭量很大,一天要吃上体重十分之一重量的小鱼。每天上午7点半、10点,下午2点、4点,张八斤都要喂上四趟,全年无休,这一喂就是十多年。
“这头是母的,生过小江豚。那头老得没牙齿了,已经没有自己捕食的能力了……”一边喂食,张八斤一边介绍道。很多时候,张八斤是通过江豚身上的伤痕来辨认它们的。张八斤说,以前喂江豚都是靠划船,一次喂一两头,而且江豚容易因为吃食撞上船边,后来修建了喂食台,投喂的范围更广,江豚也更安全了。
江豚是一种食性单一且繁殖力低的哺乳动物,再加上它很难适应工业污染和过度捕捞,这个长江上曾经的“微笑天使”成为了“水中大熊猫”。为了保护长江江豚,安徽省于2000年12月批准建立了“安徽省铜陵淡水豚省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其为“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调查,2017年整个长江流域长江江豚有1012头,58公里长的长江铜陵段江豚数量为近50头,属于密度较高的区域。
江豚是长江的旗舰物种,它的生存状况是长江生态好坏的一面镜子。2020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202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部流域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表决通过,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写入法律,成为长江流域各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
2020年夏天暴雨连日不断,江心洲即将破圩,张八斤仍然坚守在保护区喂江豚,直到通知全部撤离才离开。可是仅仅离开两天,他又天天回来喂江豚。用爱人涂蜡梅的话来说:“比对自己的儿子还要好。”
从2005年张八斤第一次当上江豚饲养员,十多年过去,他对每一头江豚都了如指掌。敬业且经验丰富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2020年9月,15年如一日守护江豚,助力“水中大熊猫”繁衍壮大的张八斤获评“安徽好人”。
近些年,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江豚“出水”,而且离岸边更近了。张八斤这位长江汉子也盼望着,除了自己喂养的这些“江豚宝宝”,还可以像儿时一样,看到越来越多的江豚在长江中嬉戏。
(徐旻昊 王珂 摄)
全文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