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评论 > 正文

工伤认定不能陷入“死循环”

2022-09-15 09:10:10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田双   

儿子坠亡15个月后,黄亚超仍然没有等来社保部门的一纸工伤认定决定。去年7月至今年7月,社保部门两次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两次被法院撤销。今年8月,社保部门第三次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黄亚超继续向法院提起诉讼,9月6日,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社保部门不认定——诉讼——再次不认定——再次诉讼”,黄亚超为儿子打的工伤认定官司似乎陷入了“死循环”。如今,让黄亚超彷徨不安的是,如果法院第三次撤销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社保部门仍然不认定他儿子坠亡属于工伤,这场马拉松式的行政诉讼是不是还要无休止地进行下去?

从表面看,工伤认定的循环往复,源于司法裁判、行政认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如果规则明晰,对于一个问题就不会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工伤认定在法院和社保部门之间形成“拉锯战”,关键在于工伤保险相关规则笼统模糊,导致各方对规则的理解出现分歧。

当下,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等不细致、不明确,滞后于工伤保险实践发展,导致各方在工伤认定上分歧不断,影响劳动者切身利益。比如,疫情发生以来,居家办公成为常态。同样是居家办公猝死,有的地方社保部门认定为工伤,有的地方则不予认定。有关部门应通过修订《工伤保险条例》,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等形式,进一步厘清工伤认定标准,消除模糊地带,为基层提供统一的操作细则,“一把尺子量到底”。

此外,解决工伤认定的“死循环”问题,还必须维护司法判决的权威。《行政诉讼法》第七十一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被告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为。少数社保部门在被法院判决撤销后,以相同的理由作出不予工伤认定的决定,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对此,法院应依法采取惩罚措施,向监察机关提出司法建议,对于情节严重、影响恶劣者,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张淳艺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