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归来,国内市场有惊无险,股市呈宽幅震荡,债市也出现一定回暖。临近长假,近期的成交活跃度有所降温,市场的关注重心也开始转向Q4。历史上的“长假效应”对当前有何启示?节后的布局思路应如何展开?
关于A股的“十一”长假效应
十一长假前后的股市表现有何特征?复盘过去15年的市场表现,我们发现:
1、长假前的市场通常较弱,尤其是临近长假的一周,各宽基指数表现低迷,以震荡盘整为主;
2、而长假归来后,股市的涨幅和胜率都大幅提升,十一后的一周股指以80-90%胜率收涨,且平均涨幅达到2-3%左右;
3、如果把时间窗口拉长至1个月(30日),各指数在长假后的涨跌胜率降至70-80%,但权重指数的平均涨幅进一步抬升至3-5%。
聪明钱的背离,体现了内外风险定价的分歧
9月下旬以来北上与融资出现明显的背离。北上交易型资金出现离场迹象,而两融活跃度依旧在抬升,且已经逼近前期高点。聪明钱的背离,实际上反映了内外资金对于风险定价的分歧。实际上,不仅北上与融资背离,港股与A股走势也出现了分化,本质上是内外资金对于国内包括地产信用风险、政策走向理解不同造成的。对于信用以及政策风险,外资更多表现为规避,而内资更相信监管层对于风险事件的把控能力,反应也更为淡定。
结论与建议:长假前后的布局思路
结合历史日历效应,结合日历效应,长假后市场有望迎来反攻,且Q3业绩对于节后公司涨跌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一)在价格韧性延续且相对业绩优势明显的背景下,继续看好上游品种的表现,重点推荐:煤炭、化工、铝/小金属、天然气以及海运;
(二)成长单边占优的趋势已经转向,未来1-3个月,(货币宽、信用紧)—>(货币、信用双稳)的趋势变化是相对确定的,对于价值股维持逐步增持的建议,低估值推荐:券商、建筑、电力,消费类核心资产以及港股互联网龙头建议左侧布局;
(三)关注新基建发力方向,重点关注新能源基建(光伏、风电、储能、特高压)、国产工业软件、通信设备等。
此外,关注中美贸易缓和预期之下的受益行业,基于我们对第一至第四批关税清单的详细拆解,重点关注机械设备、电子、家电、通信等行业的修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