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宣城 > 正文

发展茶产业 振兴新乡村

2021-01-29 11:05:00 来源:中安在线   编辑:李进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吴老板,我要5斤白茶。”“好好好,我马上给你包装。”1月15日一大早,吴志成家里就来了买主。吴志成和妻子忙着从冷库里拿出茶叶,称重、包装、收款,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明前茶去年上市就卖完了,剩下的茶叶都放在冷库,陆陆续续在卖。年底行情不错,最近来买茶叶的人很多,有当地的村民,也有江苏、浙江、上海的客户,年前茶叶肯定能卖完。”吴志成笑着说道。

吴志成,宣城市郎溪县凌笪乡下吴村罗市村民组村民。他所在的村民组是处在苏皖边界的一个小山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十几年前这里的山都是荒山,村民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养家糊口,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000元,下吴村成了贫困村。

穷则思变。村“两委”带着村民到临近的江苏省考察,鼓励村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茶产业,振兴乡村经济。2010年,吴志成成为全村第一个种植白茶的人,当年流转90余亩荒山种植白茶。2011年,受汛期影响,吴志成刚刚种下的茶苗被洪水冲走不少,政府给予100元每亩的补助,让吴志成及时补齐茶苗……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植,让吴志成更有发展信心。2011年,吴志成建了一座标准化的茶叶加工厂,除了加工自己的茶叶,还帮助村民代加工,走上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之路。他的茶叶种植规模也由最初的90亩发展到现在的130亩,白茶的价格持续向好,最高时卖到3000元一斤,丰厚的回报,让吴志成渐渐富裕了起来。

“一花独放不是春。”吴志成这样想,他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白茶产业,并无偿提供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指导。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村民组的大多数村民都种植了茶叶。同时,吴志成的茶园每年为附近的村民提供拔草、除虫、制茶等2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工人收入从4000元到18000多元不等,这其中,常年务工的有4名脱贫户。“茶园里有活,他首先安排我们贫困户来做,我每年都到吴志成的茶园里干活,活不累,一天100元钱。”今年64岁的村民杨荣芳开心地说。2015年,杨荣芳成功脱贫摘帽。让杨荣芳高兴的远不止这些,在吴志成的引导下,杨荣芳在2016年也种植了10亩地的白茶,今年虽然受疫情和气候影响,但也小有收获。“明年,我家的茶叶收入保守估计将在4万元左右,生活越来越好啦!”杨荣芳笑着说。

2019年开始,吴志成所在的罗市村民组被列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点。村庄整治以后,环境变美了,道路也通畅了。春茶采摘期间,白茶产业基地和附近村民的鲜叶能够及时送到山下加工销售,提升了茶叶品质。“路修好了,江苏溧阳的客户都愿意到我们这来买茶叶,等村庄全部建好,我还想在村里开一个茶社呢。”吴志成说。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在下吴村,涌现出许多像吴志成这样的种茶大户。截至2020年,全村100亩以上的种茶大户15户,全村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820亩,下吴村成了凌笪乡唯一的一个茶产业专业村,下吴村也依托白茶产业扶贫基地逐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达到50余万元,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村里贫困户全部高标准脱贫。“乡村振兴,产业要先行。把像吴志成这样思想先进、敢于创业的人发动起来,振兴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该乡党委书记王有文说。

(夏忠羽)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