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赵永莉 特约记者吴传贤)12月22日,淮南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在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民生工程工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淮南市民生工程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民生工程工作实施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十三五”时期淮南市民生工程实施情况
“十三五”期间,全市民生工程紧密对接群众需求,完善措施,强化落实,有序推进,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37.17亿元,累计滚动实施54项民生工程。
着力支持脱贫攻坚。“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支持贫困村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园区173个,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29503户次,引导和支持29914户次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开展自种自养,发展特色产业。资产收益扶贫工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9873万元,安排232个扶贫项目,涉及273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366.6万元,贫困户增收1665.3万元。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成通车3513公里,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完成550公里,乡村道路专管员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危房改造完成13237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和改善95.59万名群众饮水问题。健康脱贫兜底及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慢性病费用补充医疗保障95.13万人次。
着力服务乡村振兴。全市70个乡镇政府驻地和173个省级中心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改厕14.1万户,小型水闸加固、新建100座,中小灌区完成9.9万亩,末级农田灌溉渠系建设36.2万亩,完成2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政策性农业保险种植业承保1049.09万亩、养殖业承保8.9万头,创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5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村29个。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建与服务经费保障,全市5000余名村干部的工资福利和养老医疗保险等得到了提升和保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完成农产品“三标一品”认证企业222家。
着力抓实就业帮扶。就业技能培训27812人,技能脱贫培训7004人,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61771人,退役士兵技能培训4432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7392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22176个,组织参加就业见习4383人;为符合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为在淮高校校园招聘会发放补贴。建成7家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
着力强化兜底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续)保1494.43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续)保465.54万人次,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覆盖全体参加医疗保险人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0.81万人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2.81万人次,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9.2万人次,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12673人次,城乡居民医疗救助155.51万人次。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45.63万人次,为低收入老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8.63万人次,建成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0个,街道(乡镇)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90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67。
着力普惠文化教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用学生数176.71万人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3.06万人次,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0所,农村地区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面积81.89万平方米。96个文化场馆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农村送戏进万村文艺演出5117场,放映电影30224场,农家书屋更新出版物32.8万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补贴835.75万元。
着力改善服务设施。建成170套农产品安全快检系统,88个食品安全检验室(检测室),完成8个县区基层防汛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13个,受益居民7.2万户,城市棚户区改造累计新开工23209套。
“十三五”期间民生工程工作主要做法
紧密聚焦群众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和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集中开展民生工程项目网络公开征集活动,结合社情民意调查,绩效评价结果反馈,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基层群众,同民生工程受益群体座谈等形式,紧密对接群众需求,牢牢把握基层实际,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提前部署超前谋划。多年来,全市民生工程工作立足于“抓早、抓实、抓细”,每年9、10月份,着手研究和谋划下一年民生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和工作部署。每年年初,市政府下发民生工程文件,并召开会议动员部署,要求各县区(园区)和市直牵头单位及时行动,全面展开,做到民生工程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早实施。
切实明确责任主体。明确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直牵头部门主要领导作为民生工程第一责任人,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33项民生工程及其子项目,市直牵头部门均按照职责分工,确定项目负责人和项目联系人,各县区参照执行,全面落实民生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和联系人制度。对照年度目标责任书、分月计划安排和月度实施进度,将责任落准、落细、落实,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责任链条。
密切配合提高效率。市直有关部门之间、市与县区之间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的理念,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市民生办坚持日常会商常态化、按月调度制度化、上门交流个性化、督查问题主动化,建立和完善民生工程的通报、考评、督办等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情况,督促整改到位。市、县区、乡镇和施工单位之间加强联系,随时了解项目的实施进度、遇到的困难,及时协调予以解决。部门内部明确职责分工,设立民生工程联络员,对外统一报送资料、发布信息。
紧盯目标细化任务。针对省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年度目标任务,该市积极构建民生工程目标任务“网格化”分解模式。市政府与县区和市直牵头单位签订目标任务书,将总体任务进行分解。市直牵头单位按照各自承担的项目与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任务与建设要求。县区政府与乡镇、县区牵头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细化目标任务。做到目标层层分解、任务精准落实。
加强考核压实责任。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民生工程的考核力度,实行民生工程县区政府和市直牵头部门“双项考核”,开展月度督查和绩效评价,以工程进度为重点、以日常管理为基础,做到考核评价与目标任务同部署、同落实。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明确县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应承担的责任,限期整改,确保33项民生工程考核到位、监管到位、督办到位。
强化问责鞭策后进。近年来,该市连续出台了争先进位奖惩办法、民生工程工作问责、专项督察、约谈制度、挂牌督办等一系列强化措施。对考核落后的县区,进行约谈,对进度较慢的项目,实行挂牌督办。进一步完善督查机制,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兑现。执行民生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对发生重大责任事故、经约谈督办后仍整改不力、在全省考核落后的市直牵头部门和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严肃追究责任。
建后管养提升绩效。2014年,市民生办出台《关于印发33项民生工程建后管养办法的通知》,以后年度,对新增的工程类民生工程项目,均制定建后管养办法。坚持“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绩效评价”原则,明确县区和乡镇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各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责任,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后续管养实施细则,“十三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累计投入建后管养资金43968万元。
多元宣传营造氛围。坚持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大力宣传推进民生工程的决策部署、惠民政策和成效亮点。在淮南日报、淮南电视台开设民生专栏和“政风行风热线”栏目,邀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等媒体,举办“聚焦民生暖溢淮南”集中采访活动,强化网络媒体宣传作用,对“淮南民生工程”网站,专人负责、定期更新。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营造了民生工程浓厚氛围。
接受监督促进工作。聘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民生工程特邀监督员,每年通过开展定期走访、组织巡察、邮寄材料、开展座谈等形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作用。每年“两会”期间,组织编写民生工程参阅材料,送达到每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手中。对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的建议和提案,均上门征求意见,反馈办理情况,确保每项答复结果,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满意。
2021年淮南市民生工程实施及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扎实树牢“一盘棋”思想,按照“开局即冲刺、启动即攻坚”的要求,聚焦职责,齐抓共管,高质量推进2021年民生工程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认真总结抓进位。年初及时组织开展“十三五”期间民生工程总结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市民生办主动对接市直相关单位和县区,认真查找问题,分析原因,研究整改举措,确保争先进位。
全面落实早启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下发后,市民生办第一时间向市政府分管领导进行汇报,及时向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区民生办进行传达。结合淮南实际,印发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实施33项民生工程的通知》,并召开全市民生工程工作会议,全面启动2021年民生工程各项工作。
明确目标压责任。市政府分别与10个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20家市直民生工程牵头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提出年度任务,压实主体责任,规范实施管理,强化评价考核。市民生办及时督促和指导市直牵头责任单位成立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民生工程项目的负责人和联系人制度。
精准调度强举措。坚持和完善会商、调度、督查、考核、通报等机制,及时在政府门户网站和“淮南民生工程”专题网页公布民生工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已向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通报了6期民生工程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整改要求。召开工程建设类民生工程项目专题调度会,将工程建设类项目作为民生工程工作的重点,切实加以调度推进。积极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城建局、市住房和保障局、市教体局等牵头责任单位,赴县区、乡镇督导民生工程实施工作。
加大力度保民生。坚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财政支出,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确保民生投入不留缺口,2021年计划投入民生工程资金53.08亿元,比上年增加8.39亿元,增幅18.8%。自2016年至2021年,连续六年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全面实现全市区域内城乡低保统筹管理目标。严格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困难救助、义务教育、学生资助、营养改善、法律援助、残疾人康复等民生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农村电商等脱贫致富工作。
截至11月底,全市33项民生工程累计到位资金53.95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6%,累计拨付资金50.53亿元、占全年计划的95.2%;工程建设类、就业培训类、保险资助类项目已全部完成年度任务,纳入全省重点民生工程过程考核的9个项目17个指标完成率均达到或超过100%。
通过持续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推动解决一大批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