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赵永莉 特约记者吴传贤)12月22日,记者从淮南市水利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市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河湖保护治理,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生态体系,持续改善河湖面貌。
全力打造河湖长制“新局面”
高位推动,层层压实责任,用思想强化着力点。7月19日,市级总河长会议审议通过《2021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要点》并以总河长令印发,明确年度重点工作、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经市级总河长会议同意,增设市委督查考核办公室为市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对各县区河湖长制工作和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督查。今年以来,四级河长湖长累计巡河巡湖64443次,市河长办下发问题交办单、工作提示单、督办单22份。组织开展河湖管护专项行动,全面建立“点对点、长对长”问题整改责任机制,加强问题排查,规范建立台账,确保落实到位。
精准推动,逐项理清任务,用定位找准坐标点。市河长办印发相关通知,进一步对各级河长湖长以及河长制办公室履职尽责提出具体要求。市级河长湖长多次开展专题调研,针对责任河湖存在的问题现场办公,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强化督办力度。各县区召开总河长会议并分别签署总河长令,对年度河湖长制工作再实化细化。市河长办定期召开全市河湖长制工作调度会,梳理前一阶段工作短板、明确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各级河长湖长认真履职,牵头推动落实“一河(湖)一策”、协调组织推动责任河湖问题整改。
示范推动,扩宽工作格局,用创新营造闪光点。该市与周边地市之间以及市辖各县区之间均建立联合河湖长制,加强统筹协调、共享共治。市河长办以“查问题、找差距、理措施、抓整改”的工作要求为导向,联合组织市委督查考核办和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对全市3个县区河湖长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体检式督查,下发3份督查清单,移交问题9个。持续推动“河长+检察长+警长”模式,召开全市“河湖长+检察长+河湖警长”联席会议,在打击河道非法采砂、禁捕退捕工作中加强行政与司法衔接。建立淮南市农村水系及小微水体名录,将河湖长制体系向农村水系及小微水体延伸。
宣传推动,营造浓厚氛围,用舆论触动发力点。3月22日,在世界水日开展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宣传活动。4月20日印发《学党史办实事喜迎建党百年——淮南市2021年河湖长制系列活动方案》,在全市开展河湖保护系列活动。6月4日上午,淮南市河长办联合团市委共同主办“美丽淮南·青春行动”志愿活动。各县区组织党员、志愿者、民间河长等开展河湖管护活动,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全面完成省级示范河湖建设任务。
全力打造河湖面貌“新环境”
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严格水资源管控,印发淮南市重点河湖水量分配方案、淮南市水资源公报,有效管控取用水总量,全市未出现超许可、超计划用水现象。完成1个县域节水型社会、3家省级节水型企业、1所省级节水型高校、1处节水教育基地建设,启动节水型灌区、节水型园区建设,示范带动全社会节水。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完善地下水监测体系,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站网建设。
加强水域岸线管控。完成16个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及11个湖泊保护规划的编制任务,完成部分水普以外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累计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37.8公里,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2814吨,拆除违法建筑2039平方米,清除非法网箱养殖33616平方米,清除违规种植大棚8410平方米。
加强水环境治理。持续巩固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整治成效,我市东部5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强化属地管理,加强上下游联防联控,全力推进高塘湖、瓦埠湖、焦岗湖等河湖水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水生态治理修复。加强湿地管控,排查疑似图斑695个,排查面积405公顷,新增瓦埠湖为省级湿地公园,新增湿地保护面积8000公顷,全市湿地保护率由29.38%增长到41.59%。扎实开展林业增绿增效工作,提升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能力。强化水生生物保护,实施淮王鱼保护区渔业资源监测工作,2021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515.5万尾。
加强执法监管。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河道采砂日常巡查2758次,专项打击行动41次,部门联合打击行动113次,出动执法车次2461次,出动执法船只1034艘次,出动执法人员13198人次,查处非法船只12艘,拆解非法船只14艘。
加强水污染防治。完成石姚湾净水厂建设,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5万吨/日。累计完成城市建成区698公里市政排水管网排查,并实施91公里市政污水管网改造。开展老旧小区、企事业单位内部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年内完成465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8049户改厕任务。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规模养殖场总数为848家,配套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5%。全力推进污染物接收转运设施的建设任务,目前全市14家港口企业使用覆盖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