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 (赵永莉 特约记者吴传贤)6月2日,淮南市政府召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进展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近年来,淮南市认真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谋篇布局,扎实推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为全面开启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南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九大以来,该市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克服非洲猪瘟、新冠疫情、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从2018年出台的《淮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确定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看,该市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好于预期。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小康有“实力”。“十三五”期间现行标准下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面脱贫、16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县寿县高质量脱贫摘帽。脱贫群众发展能力全面增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底的2673.59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12972.79元,增幅385%。脱贫地区基础条件全面改善。各级财政扶贫资金投入逐年递增,累计投入46.6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8730个。“十大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脱贫地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市162个贫困村的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的1.07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31.26万元,增幅近30倍,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贫困村由4个增加到160个,其中收入50万以上的村25个。
着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农民致富有“奔头”。一是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围绕豆制品、瓜菜、草莓、葡萄、食用菌等优势主导产业,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1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区2个、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区4个,马店糯米、潘集酥瓜、八公山豆腐、凤台淮王鱼、淮南麻黄鸡、店集贡米等一批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温氏、牧原、正邦、双胞胎等大型养殖企业先后落户淮南,畜禽养殖规模比重达到80%以上。二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末,农业产业化规上企业产值近200亿元,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2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培育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家、市级示范联合体46家,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省级农产品专业示范村16个,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和50亿元以上园区“零”的突破,寿县获全省农产品加工20强县称号,寿县迎河镇荣获全国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凤台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三是农产品品牌稳步增加。全市农业“三品一标”获证主体191家、获证产品462个,认定面积258万亩、产量128.78万吨。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拥有“全国最美绿色食品企业”1家、“安徽省绿色食品50强企业”3家。四是新兴业态优化升级。“十三五”末,全市新增县域农村电商经营主体613家,8家电商经营主体获省级农村电商示范企业称号,实现农村产品年网销额7亿元。
着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接续发展有“后劲”。一是加强人才引进。仅2020年柔性引进外聘专家3人、紧缺高层农业人才2人。二是加强人才培育。2支农业科技团队入选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3家农业企业获评省级“特支计划”创业人才、6支团队入围省级乡村产业创新团队、2个平台获批省级引才奖补、8名同志荣获省级优秀乡村企业家。举办优质粮油、蔬菜生产和渔业养殖等专业技术培训班24期,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230名。三是加强人才使用。选派3批共178名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190家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101个,引进农业品种342个,引进推广新技术650项。围绕特色产业,开展种养操作培训1200余场,指导农民11000余人次。对接全市162个原贫困村,累计帮扶2436名原贫困户实现脱贫。四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与寿县、凤台县、潘集区合作的3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品种技术推广和人才实践培育。
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有“韵味”。一是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2020年共开展农村文艺演出(送戏进万村)987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0088场。加快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已建成801个村、259个社区。二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98个,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全市共选拔培训宣讲人员564人,累计宣讲763场次,受众35704人次。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全市4个县区、42个乡镇制定了红白事标准,部分村镇红白事花费降低40%以上。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乡风。
着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人居环境有“颜值”。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厕方面,自2017年开始以寿县作为试点,4年来共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4.1万户,农村改厕完成率100%。垃圾治理方面,乡镇垃圾处理市场化率达到100%。污水治理方面,全市70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173个、美丽宜居示范村100个、美丽宜居重点示范村27个,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率、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均为100%。
着力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基层治理有“活力”。一是牢牢抓住乡村治理工作三条主线。开展党建引领三联三包,村党支部联系包保党小组,党小组联系包保党员,党员联系包保农户。做好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评级结果与荣誉和经济利益挂钩,让“好人有好处”。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规范小微权利运行,做到“做事守规矩”。二是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加强调解队伍建设,全市1086个村(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现有调解员5645人。畅通农民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农村宅基地、农民工工资、环境污染、采煤沉陷区等方面矛盾。提升基层法律服务能力,建成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91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947个,建成率分别达100%、87.8%。三是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推进,共打掉涉农村涉黑社会性质组织5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0个、恶势力犯罪团伙42个,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充当“保护伞”“关系网”的村干部49人、问责8人。深入整治村民自治组织制度不健全、村干部法治意识淡薄、伪劣农资产品、垄断农村集体资源、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等7类突出问题。大力整治农村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问题,共查处涉及村级党员干部腐败和作风问题156个,处理223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30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
据介绍,淮南农业农村发展亮点频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措并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狠抓脱贫攻坚“过好日子”。该市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抓紧抓实抓出成效。脱贫攻坚以来,坚持把路、水、电、互联网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作为惠民工程、脱贫工程常抓不懈。18万多贫困人口和农村地区群众得到“真金白银”投入、“真材实料”帮扶。群众把现如今的生活形象的总结为“四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层组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部作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化规划引领“定好盘子”。乡村大发展,科学规划是基础。2018年该市编制了《淮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淮南实际,明确了发展目标和阶段性重点任务,为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依据。各县区也在规划引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田家庵区以乡镇为单位编制或修编乡村建设规划,全部完成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大通区启动实施高塘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将完成该区行政区划范围内全域的村庄规划设计,满足乡村振兴远景建设需求。
突出产业发展“开好方子”。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措并举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比如,凤台县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1家,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54亿元,去年该县被确定为全省“一县一特”示范县、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首批“158”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潘集区建成25万亩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小麦绿色基地15万亩,大豆绿色基地10万亩);建成1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场4个、国家级园区1个(国家级许家岗蔬菜标准园)、省级农业园区2个(架河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和高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各类特色精品园区14家。
注重深化改革“出好点子”。坚持通过深化改革推动农村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2016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8年毛集实验区整区推进试点。截至目前,全市909个纳入改革的村(社区)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定、成立资产合作社和集体经济组织赋码颁证等工作,共清理资产62.77亿元,量化经营性资产15.04亿元,确定成员277.88万人,量化股份325.54万股。建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营监管平台,登记注册淮南市数字农村产权运营管理公司并开展产权交易。不断深化“三变”改革,实施“三变”改革村749个,占全市清产核资村总数的82.3%,共量化经营性资产总额15.3亿元,采取发包、出租、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合作建设厂房出租、自营等经营方式,实现集体增收3686.26万元。
坚持党建引领“找对路子”。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开发民力,激发农村党员群众推进乡村振兴内生动力,2019年开始推进的农业生产“大托管”就是党建引领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如凤台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托管”模式在全国交流推广。
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将以起步就提速、开局就争先的姿态,补短板、锻长板,按照科学分类、精准施策的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