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新的LPR定价机制,相较于2013年10月发布的旧LPR机制,新LPR报价的参考基准由贷款基准利率转变为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报价频率由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报价行由10家扩展到18家;计算方式由加权平均改为算术平均;期限增加了5年期以上品种。此次LPR机制改革一方面保障了LPR的市场化形成,另一方面提高了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增强了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控能力,有利于推动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
从短期来看,目前LPR利率的下调引导贷款市场利率的下降,信贷业务利差收入缩减。市场预期未来利率有可能继续保持下行趋势,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具体表现为一是存贷款利率定价基准不一致加大了基差风险;二是利率下行趋势下,存量贷款的重定价会进一步减少净利息收入,重定价风险大;三是目前较低的利率水平下,部分企业和个人会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然后重新贷款,以此来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对提前还款的约束性条款较少,选择权风险加大。
从中长期来看,信贷业务资产结构将发生调整。一是从期限结构看,银行期限错配风险加大。从商业银行总行的FTP定价政策导向上来看,会鼓励分行适度提高新发放贷款中长期固定利率贷款比重,优化贷款结构锁定预期利差收益,规避利率波动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期限错配风险。二是从客户结构上看,银行整体风险偏好上升。央企、国企在市场中的利率敏感性高、议价能力强,为获取更高的风险溢价,商业银行未来会增加对利率敏感性低、议价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以此提高收益。三是从行业结构上看,倾向于刚性需求强、抗经济周期能力强的行业。LPR利率自实施以来,先后进行了4次下降,目前近17个月保持利率报价平稳,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市场经济仍处于经济复苏期。未来商业银行会倾向轨道交通、通信、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食品类、酒类等抗经济周期能力强的行业投放贷款。
(朱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