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食难肥,独食无味,独食无趣。素有李白在自斟自酌时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冷清之语,也有欧阳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畅饮之语。因此,金寨吊锅沿用至今是对古人“共火而食”的最好诠释。尤其是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三五友人,围炉共酌,推杯换盏,浅吟低唱,真是应了“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暖意境。
久闻金寨吊锅的大名,便决定专程前往天堂寨,尝一尝皖西边陲山间的这道美食。吊锅已经陪金寨人走过1000多年的岁月,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是人们对抗恶劣生存环境的智慧体现,一汤一味随之唤醒的是金寨人记忆中的人情冷暖。
大山内的古老美食
金寨吊锅最正宗的还要数天堂寨吊锅,因为这里地处大别山区,冬季奇冷无比,于是人们便点燃火把,吊起火炉,将所有野味珍馐统统放在一个吊锅中烹制,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边,大快朵颐,严寒随之驱散。

金寨吊锅,顾名思义,是通过吊锅煮食的。平日里,农户在屋内一角,挖一直径 50~70 厘米、深约 30 厘米的火笼。同时,在其屋上梁悬木质滑杆吊一铁锅(或铜壶),用来随意升降火笼上的吊锅。锅热后,先在锅底垫一层蕨菜、石耳、野竹笋之类的野菜,然后再铺一层烧熟的主菜,包括天堂寨小河鱼、老鸡公、猪肉等荤菜,锅边还会配上橡子豆腐、红豆腐、泡菜等做凉菜。

曾经,吊锅只是金寨人为抵抗严寒的美食,如今,吊锅也被搬上饭店餐厅,不论春夏秋冬都可以品尝。
吊锅浑身上下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吊锅热,表示“亲热”;吊锅圆,表示“团圆”;吊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以柔克刚”;吊锅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拒东西,表示“兼济天下”;吊锅主料配料,相互辅佐,又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

吊锅是一种多人合吃的餐食方式。在远古族群时代,族中年轻力壮者外出采集和狩猎,年长体弱者留家看火,并烹烤食物。共火而食,于是便有了“伙食”“伙伴”之说。吊锅可谓吃出了亲情,吃出了人情。
由此可见,吊锅不仅是一种餐食方式,也是一种文化模式,在大山深处延续至今。
最本真的民间味
黄山是天堂寨里最有名的吊锅师傅,他制作的吊锅鸡曾获得第一届全国美食博览会安徽赛区金奖。“小时候家里穷,没什么机会吃到肉,家里来客人才会杀鸡,奶奶做的吊锅特别好吃,我现在都对那个味道记忆犹新。”黄师傅对吊锅有一种放不下的情怀。

做吊锅,原料选择最为重要。黄师傅的吊锅鸡香味浓郁,口感劲道,“鸡一定要选精气神十足的,不能太肥的,同时鸡毛要有光泽。”为此,他经常亲自到山里挑选散养土鸡,多年制作吊锅,黄师傅已经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家秘方。
荤素叠加,味相渗透。黄师傅以萝卜为底,香脆可口,再加入洋葱、千张和自家炸的油豆腐,最后放入炒制好的土鸡,炖上数分钟,香味已然飘出,溢满全屋。吊锅作为水和火之间的媒介,将温度传给食材,让美味释放,看似简单的沸腾下,却蕴藏着美味的秘密。

火在吊锅下跳跃,烟在锅上徘徊萦绕,黄师傅往吊锅里放进一些葱段,吊锅立刻生动起来。你看,吊锅里有红的辣椒绿的大葱,黄的南瓜白的豆腐,骨碌碌地响着……再倒出几大碗老米酒来,吊锅中的油豆腐,一口下去,豆腐里面的汤汁溢出来,就怕你停不下来。

皓月当空,山珍野味,细细品评,配上金寨小吊酒醇厚中透着香甜,让你“痛快”得很爽!(记者 刘润宇 张倩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