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为响应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美好乡村、旅游产业建设,更好地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弘扬地名文化,促进地名文化发展繁荣。近年来,肥东县民政局紧紧围绕民政部关于发布地名文化遗产鉴定行业标准,结合省民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旅游局、文物局以及地方志办公室下发的文件要求,全面推进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店埠、梁园、撮镇、古城、长临河、元疃千年古镇和龙城千年古村落先后成为一批代表肥东县地名文化遗产的标志性所在。为了进一步展示肥东县地名文化遗产的内涵,2020年,该局继续挖掘地名文化遗产宝库,力求让更多的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融入文化历史遗产保护之中,使之“名花有主”。据悉,此次上报认定将推出以曹植“七步诗”为代表的八斗镇和拥有历史沉积的六家畈的千年古村落。
据史料考证,八斗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岭脊,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以八斗岭为界北2.5千米处有北烽火台,南2.5千米处有南烽火台,遥相呼应。该地文化底蕴厚重,曹植三顾地(八斗)留下《白马篇》、《洛神赋》等著名诗篇。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开辟的安庐凤驿道经过此地直通奉天,在今八斗岭设驿站、驿铺、马匹、马夫等。明开国功臣吴复被封为“黔国公”。明清两代设驿传,传递信息靠步班。八斗镇地名与历史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据《三国志· 魏志》记载,当年曹植来八斗岭时,曾以此地风光秀美,死后若能葬此而无憾!曹植率军驻扎时,正逢大旱,驻军与当地百姓遭受干旱缺水之苦,曹植命士兵挖井,以解百姓燃眉之急。曹植死后,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将他曾留下的笔、墨、纸、砚等衣冠及随身物品葬于八斗岭南侧150米处,立“魏 陈思王子建之墓”墓碑,将鱼山改名八斗陵。曹植曾三次率军伐吴,均驻扎鱼山。曹植才华出众,能七步成诗,南北朝诗人谢灵运(385--433年)对曹植之才赞叹有加,感叹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1976年在平整土地时发现曹魏伐吴时士兵用过的弓弩、陶瓷等物。因八斗陵处于江淮分水岭上,清嘉庆八年(1803年)编修的《合肥县志》称之为八斗岭,今人简称八斗。
据悉,这也是该局第8次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认定工作,对加大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推介,营造保护和利用地名文化遗产氛围,提高知名度、认知度,传播地域特色文化,助推肥东大富美强东部新城建设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高桢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