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阜阳市临泉县长官镇王营村百利服饰有限公司内,30余个电动缝纫机位座无虚席,企业负责人王兴兴正在向新员工讲解缝纫技巧。再过两个月,5.5万条男士加绒休闲裤将发往日本,保质保量完成加工任务是当务之急。
2018年,王兴兴了解到政府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后,决定回乡办服装加工厂。当年8月,他带着1400件衣服的订单回到老家,拿出全部积蓄购买了11台电动缝纫机,又从村里招了几个有缝纫经验的村民,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开启了返乡创业路。
几年前,王兴兴一家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三级残疾,父亲在家务农,人均年收入低于脱贫标准。2010年,王兴兴到临泉县城一家服装培训学校学习缝纫,3个月后去了浙江一家羽绒服加工厂上班。在外出务工的几年中,王兴兴凭借吃苦耐劳、积极上进、钻研好学,很快走上车间管理岗位。
“外出打拼多年,手里一直不缺技术和订单,”王兴兴说,“唯一发愁的是流动资金短缺。”镇村干部得知情况后,协调2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为流动资金,并动员有服装加工经验的村民进厂上班。不到半年时间,扶贫车间成了王兴兴脱贫致富的“梦工厂”,2019年,企业实现产值60余万元。
如今,王兴兴的企业带动了33名当地群众就业,其中贫困户11人。从2019年1月开始,企业为11名60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申请了就业补贴,仅此一项就能帮助他们每月增收590元。疫情防控期间,为了保障订单如期交货,王兴兴把10多台电动缝纫机安装在有就业意向的贫困户家中,并按时送去原料,方便他们居家就业,大大降低了就业门槛。
“人社部门每月按照贫困户实际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对企业进行补贴,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王兴兴说,受疫情影响,企业今年不再接收出口订单,经营重点转移到附加值更高的自主品牌服装,并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预计今年销售额将突破100万元,自己也将有能力帮助更多的乡亲们增收。
(尚原野 韩静 张玲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