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兴安(右二)与农民在一起阅读。
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好人:金兴安与第一家农家书屋的故事》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生动呈现了金兴安自学成才和感恩社会的故事,讲述了他在家乡安徽省定远县蒋集镇创办全国第一个农家书屋(作家书屋)的心路历程。
蒋集镇农家书屋(作家书屋)历经15年的坚守和发展,被授予“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当地群众将其誉为“一座移不走的知识银行”,金兴安本人也入选了中央文明办评选的“中国好人榜”。9月初,《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了金兴安,除了听他聊聊新出版的《中国好人:金兴安与第一家农家书屋的故事》之外,更多的是听他聊聊他与农家书屋的那些事儿。
变不了的感恩心
与沿街一排排临街店铺和民居相比,粉墙黛瓦、极具徽派建筑风格的蒋集镇农家书屋显得格外亮眼。前来借阅的学生络绎不绝,尤其是每逢镇上赶集的日子,农民阅览室里便会挤满人,或是翻阅农书,或是观看种植养殖的影像资料。镇上的孩子们通过农家书屋拓展第二课堂,农民们通过农家书屋走上科学致富路。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这个农家书屋的创办者金兴安。金兴安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前系安徽出版集团编审。
金兴安是一位社会养大的孤儿作家,2004年他捐出了3000册藏书及多年的稿费,在缺书少文化的家乡蒋集镇建起了作家书屋。2007年在全国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过程中,这个书屋被首批纳入安徽省农家书屋工程。
金兴安对记者说:“在我小时候,乡亲们也是在饥荒当中,但他们没有遗弃我,把我收养起来。我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孩子。从那个时候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感恩的种子,发誓长大一定要回报他们。”
蒋集镇地处定远大西南边境,偏僻、闭塞,老百姓的生活不富裕,文化娱乐活动缺乏。“我离开家乡几十年了,但感恩乡亲们的这颗心未曾变过。在我事业小有成就时,我也有一点小小的积蓄,我就和家里人商量,我要为家乡做件事。我要创办一座书屋,以回报地方政府和乡亲们的养育之恩。”
15年来,为了书屋的发展,金兴安四处奔波“化缘”,他的这种感恩乡亲的美好愿景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感动了很多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作家们纷纷向书屋捐书。回首书屋创办15年来的历程,金兴安感到很欣慰。蒋集镇农家书屋以“背靠学校,面向社会”为宗旨,馆舍面积从100平方米增加到600平方米,藏书由创办初的4000余册到现在的6万余册,书屋也先后被授予了“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民族精神代代传·省少先队教育基地”等称号。
2019年4月9日,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洪永平一行人前往蒋集镇农家书屋调研,并在金兴安的陪同介绍中,参观了农民阅览室、学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对书屋15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
移不走的文化站
“书屋建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读读书,看看报,一分钱都不要。”这是蒋集镇乡亲们自发编出来的顺口溜。蒋集镇农家书屋是当地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是村民们寻求科学致富的“知识银行”,是乡亲们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平台,更是蒋集镇人民的文化名片。
有了农家书屋,附近的中小学校学生课外阅读需求得到了满足,教师们查阅资料方便了,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也不乏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学生。薛飞是北京大学2012级本科生,蒋集镇农家书屋是薛飞中学时代最爱去的地方。书屋中一多半都是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类读物和教辅图书。“每周五是借书还书的日子,一下课大家都会争分夺秒地跑到书屋,去借自己想要的书。”以前借书的场景他记忆犹新,也正是书屋,让薛飞爱上阅读,圆梦北大。
“书屋让孩子们有了汲取知识的原动力,这一切都要感谢金老的无私奉献,感谢他投入大量心血。周围农户特别是养殖户遇到问题就来翻书,将图书无形的内容转化为有形的力量,起到了帮助农民致富的作用。”蒋集中学校长袁野如是说。
从蒋集镇农家书屋受益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很多渴望科技致富的农民。金其如是村里的养猪专业户,他的成功要归功于农家书屋。10多年前,金其如养猪没经验,母猪产仔总会有死胎的现象出现。书屋建成后,金其如经常去书屋转悠,有一次无意间看到一本名叫《现代养猪技术问答》的书,便带回家钻研学习,按照这本书上教的来养猪。后来,母猪产仔的死胎现象得到了改善,饲养的猪从十几头发展到400多头,金其如依靠科学养猪走上了富裕路。
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推动农村的全民阅读活动,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自2014年起,蒋集镇农家书屋每两年举办一次农民读书奖活动。截至2018年5月,农民读书奖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均获得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
金兴安在采访中表示:“农家书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书屋要定期举办农民读者座谈会,与农民读者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要邀请农科专家开讲座,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要继续完善和建设农家书屋的内部环境,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还要在创新和探索中,推动农家书屋的发展,用知识文化带领乡亲们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
蒋集镇农家书屋创办至今,累计有15万人次借阅各类出版物。书屋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和提高科技致富的素养以外,还带动了当地乡风民风的改观。
就像作者李朝全在《中国好人:金兴安与第一家农家书屋的故事》中写的一样,蒋集镇上“新四多”取代了“旧四多”。以前,上访的多,喝酒打架的多,打牌赌钱的多,算命看风水的多;如今,读书看报的多,发家致富的多,科学种田的多,考上大学的多。蒋集镇农家书屋已经融进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移不走的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