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讯 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县民政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本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不断夯实困难人员救助民生工程基础性建设,全面服务脱贫攻坚大局,将“六强化”植根于民生工程“兜底”之中,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成为解困帮扶的“一剂良方”。
强化民政兜底,无缝对焦脱贫攻坚
全县在实施低保兜底工作中,强力推进困难人员救助扶贫兜底政策的连贯性、持续性,不断完善兜底扶贫政策。出台了《2019年肥东县社保(困难人员救助为主体的)兜底实施方案》,对没有劳动能力或暂时无法通过扶贫开发脱贫的困难家庭,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全部按程序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实行“兜底保障”。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05万人纳入社保兜底保障,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4%。其中2019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有162人新纳入农村低保保障。
强化困难群众权益保障,动态管理实行全覆盖
建立健全低保对象定期核查长效机制,全县各个乡镇包括园区均已做到辖区内低保工作“五清楚”,即致贫原因清楚、低保类别清楚、家庭收入清楚、补差金额清楚、家庭住址清楚,掌握保障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等变化,及时将不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清退出保障范围,应保尽保、有进有退,有效保障了困难人员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全县新增低保对象1437户,动态核销低保对象1481户。
强化低保专项治理,坚持低保信息“双公示”
一年来,全局根据工作实际,全面检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保障情况,将符合现行低保政策的未脱贫人口及时纳入低保保障,建立健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工作台帐。对符合低保条件的46名2019年拟脱贫扶贫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近年来,全县采取多种形式,坚持落实低保家庭基本信息“双公示”即:基层长期末端公示制、网上公示制。针对政策设计与困难群众需求不相适应的症结所在,及时调整完善,确保实效;抽取或重点选择信访、举报次数较多、群众反映问题强烈和媒体公开曝光问题的地方开展调研、督查,督促各乡镇针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
强化困难人员救助民生工程各项政策宣传,切实提高群众知晓率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宣传单等媒介,通过“普法日”、“扶贫日”、“宪法日”等活动宣传日全方位宣传农村低保、特困供养等民生工程政策。今年以来,累计发放政策宣传单和手册2万余份,接受咨询近万人次,确保广大群众了解低保申请、评议、公示、审批及监督等工作程序,做到低保等民生政策家喻户晓。同时,狠抓乡镇(园区)低保全年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群众监督。全县每月的低保、特困人员信息在县政府政务公开平台和县民生网站公开公示;各乡镇、村社区借助肥东县政务“小微权力”平台全年公示低保信息,群众可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查询城乡低保信息提高了群众的信任度和知晓率。
强化基层民政队伍监管,提高困难人员救助准入机制
进一步完善低保申请受理、审核审批、违规处理等各个环节与办结流程,与各部门联动上实现“同频共振”。全县18个乡镇、2个开发园区进一步落实低保受理与审核的主体责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为每个乡镇增加1名社会救助人员,通过每年2次的专题业务培训和考试,提高乡镇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确保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同时,各乡镇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窗口作用,健全完善与真正落实制度机制、环节流程与责任人,健全完善“救急难”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救助及时”。
强化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困难人员救助兜底的识别度、精准度
在确保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供养保障范围,确保不再享受政策的扶贫对象按政策退出五保低保保障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五保低保对象及时纳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范围,做到每月的低保、五保对象及扶贫人口数、发放金额等底数清楚的工作中,县民政部门与扶贫部门坚持每月做好动态衔接,加强信息核对,与税务、公安、工商、房产、公积金、金融等单位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对全县申请农村低保家庭成员经济收入情况和财产状况进行信息核对,做到精准保障。2019年1至10月,全县共实施信息核查16616户56528人次申请救助,发布预警信息12307条。
(梁勇 高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