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元共治的重要主体,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坚持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新鲜血液”。
唱响三步曲 探索新路径
面对繁重的社会治理任务,如何让社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让群众真正受益?经开区积极探索,从顶层设计起步,明确了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鼓励扶持为重点,以能力提升为基础,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在具体举措上,通过公益创投、奖补资金、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开展社会组织培训等,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顺利度过成立之初的迷茫期和困难阶段。经过几年发展,出现了像淮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德颐顺老年服务中心等各类拥有专业社工和专家队伍的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形态活跃在经开区社会治理的舞台上。
抓培育,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围绕群众需求和诉求,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立社会组织公益坊,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提供平台和专业支持,同时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实现“利益共分享,困难同担当,有事大家办”的良性互动。目前,已成功孵化“非公企业党建联盟”、“天门湖巾帼志愿服务队”,“蓬莱大姐帮帮团”、“阳光助残社”、“悦动艺术团”等40余个社会组织,涵盖居家养老、青少年教育、文化体育、公益助残等不同类别,已筹划开展了“婆媳互夸传家风”、“志愿服务助残惠残”等50多项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此外,在房屋拆迁、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等社区治理活动中,开发区社区党委引导成立共建共治委员会、居委会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各类居民自治组织,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初步实现民事民议民决,文明创建、物业管理等各类治理难题迎刃而解。
重扶持,为社会组织强身健体
经开区将社区三项服务、居家养老、留守儿童关爱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并逐步扩大购买范围和规模,支持社会组织承接相关服务项目。2015年,在全市首批启动社区三项服务,将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小活动家园、基本养老服务”等打包归并交由社会组织运营,并免费提供启动资金、办公用房等扶持。通过招标,合肥德颐顺老年服务中心中标。通过引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实现了多赢的效果。从2016年起,经开区探索设立公益创投项目,为社会组织提供孵化培育资金,建设孵化基地,并提供奖励补贴、活动场地、有关费用减免等支持。目前,共启动自闭症儿童康复、智慧养老、社会救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等公益创投项目6个,涉及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服务项目,共投入资金近200万元,大力促进了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此外,为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开发区每年均开展社会组织等级评估,从1A-5A分为5个等级,对5A等级年度奖励8万元,4A和3A等级各奖励4万元和2万元,仅2018年就兑现奖金18万元。金额虽然不多,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大批社会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茁壮成长。
促壮大,提升社会组织能力
“最大的困难就是迷茫。很想大干一场,但忽然发现,不知道做什么。市场和群众需要什么,完全没有方向。”淮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颜翠芳记得,服务中心有半年时间处于“空窗期”——没有项目,也不知道去哪里找项目。社工无所事事,人员流失严重。在最迷茫的时候,颜翠芳参加了合肥经开区组织的社会组织培训,同时与相关部门积极进行沟通。“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转换思路。基层治理中,哪些工作社会组织可以承担,怎么让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正在越来越明朗。”在合肥经开区相关部门的积极指导下,淮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除了业务培训、指导和扶持,合肥经开区还坚持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的“两手抓”方针,狠抓社会组织的自律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在依法开展各项日常登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制度的同时,连续多年全面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严格审查各社会组织人员变动、经费支出、重大活动、刊物出版、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
截至目前,经开区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80家,社团15家,其中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5个,全区性的社会工作联合会1个,共计195家社会组织。目前,全区拥有持证初、中级社会工作师72名,其他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1023名。一大批社会组织成长壮大,已经成为经开区社会治理中一支重要的专业力量。
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该区通过扶持一批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基层社区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受欢迎的优质社会服务项目和品牌,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通过大量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经开区社会治理中一支重要的专业力量。
据该区社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2019年,该区将继续以社区三项服务和公益创投项目招投标工作为契机,积极引入优质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孵化公益类、服务类的社区社会组织,引入专业社工人才,积极打造品牌机构,更好地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周方园 市场星报 安徽财经网记者 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