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宣城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 宣城工业在剧烈变化中“换新颜”

2018-12-14 22:51:02 来源:   编辑:曹开发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改革开放40年 宣城工业在剧烈变化中“换新颜”

    改革开放的40年,是市场经济体系完善的40年,也是宣城工业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蓬勃发展的40年。改革开放之初,宣城以“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机械、小煤窑、小水泥、小化肥)为主,结构呈现工业产品数量少、质量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纺织、食品、饮料、造纸、建材、机械、电子、化工和非金属采掘为主的工业体系。90年底,地委加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着力培育特色食品、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汽车配套等主导产业。21世纪以来,该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大工业发展力度,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53.8∶26.2∶20,调整为2017年的11:48.1:40.9,产业体系日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以绿色智造为主的“321”现代产业体系,即汽车和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节能装备和电子信息两个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296户,产值同比增长25%。高新技术企业210家,增加值同比增长17.1%。

    近年来,宣城着力推进软件、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积极建设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和宛陵科创城两个平台。两年来,宣城智谷软件产业园入驻企业达80户,在谈项目21个;实现产值19.7亿元,上缴税收8193.6万元。园区已初步形成地理信息、物联网、软件大数据外包、人工智能四大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了宣城“万家企业上云”平台,推动从“互联网+”向“云+”迈进。编制了《宣城市“万家企业上云”实施方案》,建成企业云开放实施室和智慧体验馆。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博瑞特锅炉远程运维综合服务平台、司尔特测土配方肥料定制生产服务平台入选G60科创走廊第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目录。

    改革永无止境,创新没有穷期。推进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是宣城推动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曹开发文/图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