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 大学毕业后,她用所学知识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真正带动和实现农民增收,被誉为当地的农业“花木兰”。她就是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集西村返乡创业女青年胡静静。
胡静静老家在淮北市濉溪县,大学毕业后嫁到了亳州。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胡静静便和作为大学同学的老公一起外出发展。
2014年底,看到农业发展的潜力,胡静静和老乡决定返乡创业。
2015年9月,胡静静成立了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300亩土地种植果树和油用向日葵,实施“合作社+农户”的种植模式。第二年,在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的同时,又增加了很多在亳州比较稀有的果树种类,如树莓、无花果、苹果、核桃 、蓝莓、车厘子、猕猴桃、蟠桃等。仅桃子系列就有18个品种。
“创业初期资金困难,我就一家家银行咨询,最终贷款20万元,建设了3座草莓温室大棚,探索草莓和西瓜间作种植新模式,采用冬种草莓、夏收西瓜种植技术,实现两种两收,延伸了产业链条。”胡静静说。
解决了土地和资金问题,创业之路也并不平坦。在种植初期,她担心草莓在生长期间适应不了亳州的气候环境,于是找朋友托关系联系适宜本地生长的草莓苗。草莓栽植后,她与村民一起浇水、除草、修苗。
就在等待丰收的喜悦时,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在开花期,一场低温冻害把草莓刚开的花朵全部冻坏,一季的收成瞬间泡汤了。
“我们合作社的成员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我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怀疑。我没有气馁,从教训中总结了经验,也找到了避免草莓低温冻害的方法。到了第二年,草莓硕果累累,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填补了亳州地区绿色草莓零种植的空白。”回忆当初的挫折,胡静静很感慨。
村民看到希望,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也越来越强,如今已增加到100人。
她还组织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培训了100多人。通过合作社带动、吸引贫困劳动力10余人,使得他们每人每年增收2000余元。
“这丫头干事有韧劲,还有善心。不但给我提供就业机会,还经常送我东西。”贫困户张青海告诉记者。
“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我们园区目前有农业综合区、生态旅游区两大功能区。”胡静静满面说,她的最终设想是,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农俗展览推介、观光、休闲、农家田园饮食等于一体的大型观光休闲旅游基地,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
来源:掌上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