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精准扶贫打上金融“烙印”?近年来,各项金融扶贫的政策都在大力推进,银行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环节,更应勇担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坚持履行精准扶贫。今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及各地市支行开展了以“金融扶贫工行情”为主题的一系列扶贫活动,积极开展各项金融扶贫工作,切实履行国有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着力推进党建工作与扶贫攻坚、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金融扶贫与经营发展两项重点工作的同开展、同进步,全方位提升扶贫水平,加快脱贫进度,真正彰显了工行的金融“价值”。
多举措并行,持续为乡村经济发展“输血造血”。银行业定点扶贫是金融扶贫工作的重要补充,对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脱贫致富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自定点扶贫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各支行共承担3998户10463人的定点扶贫包户任务,脱贫2725户7861人;2018年,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仍承担1243户3080人的脱贫任务。在切身考查过扶贫地区现状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做出综合评估后,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始终坚持将金融服务与促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相结合。因地施策、多措并举,创新金融服务,实施精准扶贫。自定点扶贫以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已为贫困村和贫困户捐助各类财物共计460万元,近期还将继续开展扶贫项目捐助资金百余万元。
工行安徽省分行各级机构针对不同的贫困户也采取了不同的帮扶措施,如省行本部为汪桥村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使贫困村每年增加了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庆分行用金融扶贫助力定点扶贫,使40户贫困户脱贫;宣城分行围绕旅游资源做文章成立“安徽泾县汀溪生态山水旅游服务公司”,为村集体带来约20万元的经济收入。亳州分行帮助东湖村改善了行政村办公条件;为100多户农民改造了厕所,帮助实现光伏发电,每个贫困户增加了3000元收入,为农民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具体金融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注重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真正把扶贫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让困难家庭真切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一起携手,齐心协力脱贫致富奔小康。包村到户,坚持为定点扶贫派遣“专项干部”
“扶真贫,真扶贫”是第一准则。向定点扶贫地区派驻扶贫干部,是中央对定点扶贫单位的明确要求,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作为金融扶贫的中坚力量,积极践行此项要求,从安徽省各行中挑选能力强、愿吃苦的优秀干部45人,其中包括省行派驻一支由3人组成的驻村工作队,6家分行选派的9名驻村干部,18家县支行选派的33名驻村干部,分别到各贫困村驻村进行定点帮扶,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并要求所有扶贫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安徽省选派帮扶干部管理办法》,加强对驻村帮扶干部的管理,坚持吃住在村,坚决杜绝“走读”现象,重点做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准掌握扶贫对象”、“制定扶贫脱贫计划”、“组织实施扶贫项目”、“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协调落实结对帮扶”等六项工作。希望通过派驻驻村干部,把扶贫政策更好地落实到基层,把温暖实实在在传递到贫困户的手中。
“帮钱帮物,更要建个好支部”。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积极抓住政治建设这个统领,抓住提升组织力这个重点,抓住班子建设这个关键,通过协助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发挥各驻村干部作为“第一书记”的主要作用,勇当基层党建的“领头雁”。多地市涌现出温度事迹,好支部也纷纷涌现。如淮南寿县支行党总支与众兴镇楼郢村党支部建立了联合党委,支部书记定期深入联合支部联署办公,主持召开组织生活会,参与楼郢村村务工作。宿州分行驻村干部紧紧依靠村党支部、扶贫干部以及第一书记的力量,加大宣传和思想工作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未来,做到“授之以渔”、“救穷但不养懒”。
扶贫也要制度约束和自我监督。自2017年起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实行了一套相当严格的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制度,内容涉及三个步骤:从单位自评到人民银行初审再到省扶贫办集中评审。针对省行的考核内含“组织领导”、“选派单位”、“驻村工作”、“帮扶措施”、“工作成效”、“帮扶满意度”、“奖惩情况”7大类20个指标,基础分满分100分。在单位自评阶段,7大类20个指标,其中9个指标需要我行提供佐证材料自评得分,其他11个指标由扶贫办通过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第三方监测评估结果查询的数据直接给分。经过严格的审查,2017年度扶贫工作考核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类,拿到了“较好”的等次。
扶贫项目这一路走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充分发挥国有银行主力军的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突出精准施策,努力将贴心的金融服务送到贫困户家中,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展现大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