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记者随“皖美”安徽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凤阳县小岗村,回顾“大包干”的历史发展进程,感受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凤阳县大包干纪念馆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馆内珍藏有大量“大包干”时期的历史实物和重要文件,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位于凤阳县小岗村里的“当年农家”茅草屋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华的家,屋内的签字室,是18位农民按红手印的地方。这间茅草屋是当时典型的农家居所,茅草房用本地所产茅草覆盖,墙是用泥土和稻草砌垒而成的。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就是个好地方!自打从改革开了放,凤阳一片新气象……”凤阳花鼓非遗传承人邓凡兰、陈玉芝唱起了凤阳花鼓,向人们展示凤阳翻天覆地的变化。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其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
“现在生活没得说,像我这个菜馆,一年收入20万没问题。”关友江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他向记者热情介绍了现在家里的生活情况。据了解,2008年,在时任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建议下,关友江开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大包干菜馆”。
(记者 汪应智 视频 盛佳玉)
视频请点击
http://ah.anhuinews.com/szxw/202104/t20210418_5234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