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晚风渐歇,落日余晖铺在麦田上,青青的麦苗上起了一层似有似无的薄雾。濉溪县临涣镇大高村村民王敬江骑着一辆蓝色电动三轮车,在乡间水泥路上行驶,不一会儿就驶到路边的一栋二层小楼前。只见他熟练地将车停在“车位”上,敏捷地从车上跳下来,麻利地将两箱芝麻油搬到小仓库。一打开门,香味四溢,四五千斤的芝麻籽码得整整齐齐。
院子里,蓝黑红3辆三轮电动车整齐地停放着,一条小黑狗在中间钻来钻去。“蓝车是专门用来卖芝麻油的,黑车是我保洁专用,红车是我送孙子孙女上幼儿园的专车。每辆车我在院子里都划了停车位。”王敬江笑着对记者说。
儿媳妇吕春喜正在带小孩认字,老伴李平在屋子里剥花生,王敬江进屋喝了一口水,坐下来跟老伴唠起了今天的收入,盘算着再过10天就要培育西瓜秧了。今年计划着种16亩西瓜、5亩芝麻、12亩花生、4亩红薯,“原本家里有8亩地,今年又包了32亩地,再加上一年榨芝麻油赚三四万元,全家人吃穿不愁,这是我以前不敢想的。”王敬江说。
10年前,王敬江儿子王星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可是村里“红娘”都绕道走。为啥?因为家穷。后来,吕春喜嫁过来,第二年便生了宝宝,可孩子未满周岁不幸得了白血病。家里花了10多万元治病,小生命还是夭折了。从此,王敬江一蹶不振,经常往镇上的茶馆跑,有时一坐就是一天。人懒了,田荒了,家里的日子捉襟见肘。
“那个时候,我经常跟他面对面谈心,一谈都谈好几个小时。话里话外都是说,人穷不能志短,只要肯干一定会过上好日子。”临涣镇城隍庙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宣讲员陈文章说。在茶楼里的文明实践点,王敬江了解更多的脱贫政策,听到了其他乡邻脱贫致富的故事,重燃了生活的信心。
有了精气神,又有扶贫政策的激励,王敬江越来越忙了。在被聘为保洁员后,王敬江买了一辆黑色的电动三轮车上下班。在扶贫干部余晓冬的帮助下,他不仅承包了32亩地搞起了特色种殖,还做起了芝麻油的生意。 “多想门路多挣钱,芝麻油启动资金5万元是免息贷款。如果没有扶贫政策,没有扶贫干部帮助,我们一家人还要在贫困的日子里苦苦熬着。”王敬江坦言,生活有了起色后,王敬江又相继迎来了健康又可爱的孙子孙女,为家里带来了很多欢乐。
收了小麦收西瓜,收了西瓜收花生,收了花生收红薯……人勤地不懒,家里粮仓满。王敬江又买了一辆蓝色的电动三轮车,大大的车厢能装更多的货物。后来,小孙子要上幼儿园了,家里又买了一辆红色的电动三轮车。“这个车带挡风罩,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俺孙子热不着冻不着。”李平笑呵呵地说。
在奔小康的路上,一家人的笑容越来越多。2017年年底,王敬江一家脱贫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现在儿子出去打工挣钱了,儿媳妇在家带娃,我们老俩口去年一年挣了五六万元。过不了多久,电动三轮车就能升级四轮小卡车。”王敬江笑起来,眼中满是希望。
(张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