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翻身农奴迎小康——记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诞生地克松

2021-03-20 14:50:34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年79岁的克松社区居民洛桑卓玛,每当走到社区门楼时,总会驻足仰望刻在门楼上那行字——“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触景生情,老人的思绪常常被拉回至60多年前。

“旧西藏的克松庄园门口,一年四季都悬挂着一根象征农奴主司法特权的法杖,这代表着克松比其他庄园更加黑暗和残酷。克松的农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洛桑卓玛哽咽道。

1959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西藏民主改革从当年的克松村拉开序幕,“西藏第一个农协会”“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相继在这里成立,农奴翻身做主人,开始了崭新生活。

如今,昔日农奴眼里的“人间地狱”已换了人间,宽阔的街道,雕梁画栋的藏式民居,步履匆匆却满脸祥和的居民,都展示着克松——这个民主改革最前沿村庄的巨变与希望。

血泪的控诉

走进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的陈列馆,逼真还原的农奴居住的窝棚、寒光凛凛的刑具、阴森的囚笼等实物和场景,浓缩了封建农奴制时代农奴生活的情景,令人毛骨悚然。

62年前的克松是旧西藏大奴隶主索康·旺青格勒的庄园。一个庄园,302个“会说话的工具”(农奴)每天承受着沉重的差役,成年累月地辛勤劳动,换来的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和狠辣毒打。

78岁的原克松村党支部书记索朗顿珠说,克松庄园里的残忍比挂在馆里的照片、实物要严重得多,那时农奴遭受的苦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

上图左:西藏农奴制度下的“人背人”(即农奴像牲畜一样背驮着农奴主)差役。上图右:和牲口同住的农奴。下图:农奴益西钦沛服劳役后与犬同眠。(新华社发)

1968年,克松人根据克松庄园真实发生的故事,自编自导了舞台剧《农奴泪》,剧中赤列多吉一家被农奴主无情蹂躏的悲惨遭遇,把旧西藏的黑暗展现得淋漓尽致。

“奴隶赤列多吉饥饿难耐,与狗抢食,被管家毒打。他奋起抗争,结果遭受酷刑而惨死。妻子嘎多精神失常,儿子达瓦和萨波伺机为父报仇,最终也被农奴主折磨致死……”这是《农奴泪》中的一段情节。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部家喻户晓的舞台剧在西藏多地演出,常常引得观众失声痛哭。

半个多世纪以来,《农奴泪》被一代代克松人搬上舞台,控诉着残酷的农奴制度下西藏人民的血泪。

伟大的变革

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施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

此时,正在西南民族学院上学的丹巴见参主动要求回藏参加平息叛乱,投入到社会调查工作中。在克松,他深切感受到群众极端贫困的生活和高涨的反压迫情绪。他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克松的人民早已无法忍受农奴主的剥削和压迫了,这里可以成为认识旧西藏农奴制本质的活教材,成为教育全西藏广大翻身农奴的基地……”

最终,中共西藏工委综合考虑了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决定在克松村进行民主改革试点。

1959年6月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松村302名衣衫褴褛的农奴第一次举起双手,行使他们翻身作主的权利,选出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筹委会。7月5日,农协会正式成立,随后村民分得了祖祖辈辈盼望的土地。

当选农协会主任的尼玛次仁,站在一张满是油泥的小桌上高声向群众讲道:“乡亲们!过去,农奴主坐在桌子上面,把我们踩在下面。今天,共产党帮助我们解放了,我们从此站起来了!”

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占当时总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从此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身自由,第一次分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同年12月,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在克松村成立。尼玛次仁、白玛顿珠、索朗顿珠的父亲阿旺等5位村民成为首批党员。

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带领下,克松人热情高涨地投入到生产建设中,他们种田地、修水渠、办夜校……终于做了这片土地的主人。

索朗顿珠见证了克松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回忆道:“克松的共产党员在各个历史时期始终走在群众的前面。”

20世纪80年代,克松利用距离城市较近的区位优势,发展起城郊型经济。农奴的后代土多买了村里的第一台东风卡车,成为村里第一个万元户;达瓦次仁兴办了远近闻名的粉条厂,带动乡亲们共同增收,改革开放释放出高原农民的发展活力。

远大的前程

3月的雅砻河谷,春回大地。

16日,克松社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耕盛典,200余名群众盛装出席。在一片欢呼雀跃中,16台农机发出隆隆的轰鸣声,依次向土地进发,平整的土地逐渐被犁出一道道深深的垄沟,播下了青稞种子。

“春耕在西藏农民的眼中,是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农事活动。”73岁的多吉说,现在,农业机械化普及,农民再也不用亲自耕地了,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但每年春耕仪式还是能吸引很多人回来参加。

2020年,克松社区采取群众自愿,把83.5亩土地流转给西藏自治区供销社下属企业,用来种植蔬菜。土地流转后,社区445名劳动力中七成外出务工。同时,土地流转费、田间劳务费和土地托管分红三项收入,让百姓得到了实惠。居民洛桑旺久家去年流转了6亩土地,有了空闲的他开始在市区跑出租,去年仅这项收入就达10多万元。

克松社区目前党员队伍发展到12个支部、168名党员,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战斗堡垒。

“今年,我们准备再流转140亩地。”刚刚当选克松社区党委书记的刚组告诉记者,曾经被农民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如今变成乡村振兴的“活资产”。

从旧社会为奴隶主耕作,到改革开放后的土地承包,再到如今的土地流转,克松每一次的土地改革都释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益。

2月9日,领到分红的克松社区居民兴高采烈。(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克松投资近4000万元,启动“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建设,整修排水、照明、绿化系统,修建便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人居环境焕然一新。2017年,克松社区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2020年,社区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新的飞跃。

“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克松准备发展旅游产业,利用交通便利、红色文化以及集体经济的优势,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田园旅游产业,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刚组踌躇满志。

就读于浙江大学的白玛德庆,对家乡巨大变化感慨万千:“克松这片红色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骄傲。 我也在积极申请入党,争取学成归来为家乡将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完)

记者罗布次仁、王泽昊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

栏目新闻
2021-03-20 14:50:34 翻身农奴迎小康——记西藏第一个农村基
翻身农奴迎小康——记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诞生地克松
翻身农奴迎小康——记西藏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诞生地克松[详细]
2021-03-20 14:48:57 海拔4700+的西藏故事:“圣湖”当惹雍
海拔4700+的西藏故事:“圣湖”当惹雍错的守护者
海拔4700+的西藏故事:“圣湖”当惹雍错的守护者[详细]
2021-03-19 09:05:03 安徽药品安全“行刑衔接” 首次联席会
安徽药品安全“行刑衔接” 首次联席会议召开
2月24日,安徽省药品安全行刑衔接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在合肥召开。省药监局副局长姚强出席并讲话。省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详细]
2021-03-19 09:03:55 安徽启动2021年药械流通监督检查
安徽启动2021年药械流通监督检查
疫苗(新冠疫苗)流通配送企业、疾控机构、接种单位实现全覆盖检查,重点查处非法渠道采购、使用过期疫苗、不落实疫苗...[详细]
2021-03-19 21:31:47 泾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召开
泾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召开
泾县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 ahcaijing com)、掌中安徽讯(吴泾中记者曹开发)3月...[详细]
2021-03-19 21:25:33 宁国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召开
宁国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召开
宁国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新闻发布会今天召开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 ahcaijing com)、掌中安徽讯(记者曹开发)宁国...[详细]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