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药及传染病两项科技重大专项稳步实施,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能力稳步增强,研发产出一大批自主创新药物,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医学人才,医教研产互为支撑协同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围绕品种研发和创制能力建设两项核心内容,新药专项推动我国医药产业实现单纯仿制向创仿结合的根本转变,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初步建成。“十三五”至今,新药专项已立项课题704项,投入中央财政经费70.92亿元,23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多个自主研制新药走向国际,如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泽布替尼和生物类似药曲妥珠单抗(HLX02)等,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泽步替尼2019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实现中国创新药出海“零突破”。
新药专项构建了以综合性大平台为骨干、单元技术平台(包括药物安全评价平台、药物临床研究平台、资源平台等)为支撑的药物研发创新体系。“十三五”期间,新药专项进一步加强国家新药创制综合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药物创新技术体系,突破了抗体和蛋白药物制备、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药物缓控释制剂等一批瓶颈性关键技术,临床前评价、疫苗研发、抗体表达等技术实现国际“并跑”。
传染病专项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能力建设、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示范区建设6个领域,“十三五”至今共立项115项,投入中央财政经费共计33.73亿元。传染病专项加强了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和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建立感染性疾病病原研究平台、生物样本库平台、机制研究平台,研发完善示范区重大传染病现场管理信息云平台,建成病原体检测、传染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传染病临床治疗、传染病防治新型技术研发等多类技术平台并发挥作用。
“通过传染病专项实施,我国传染病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全面提高。艾滋病成为可防可治的慢性病,乙肝保持中低流行水平,结核病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防控目标,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跨越式提升,被动应付疫情到主动应对威胁的转变得以实现。”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文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