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财经网讯:7月10日,西藏山南市迎来了38名特殊的客人 —— 安徽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队员。他们跨越万水千山,肩负着安徽人民的深情厚谊与殷切期望,踏上这片充满希望的雪域高原,即将接力书写新时代安徽省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壮丽华章。
记者从省援藏援疆办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将援藏工作作为重大系统工程,对口支援山南市及错那市、措美县、浪卡子县。“十四五” 期间,已选派490余人次援藏干部人才,投入7.1亿元省级财政资金实施52个民生与产业等项目。
文化为桥,架起民族交融连心路
徽风皖韵与雅砻文化的碰撞,激荡出动人的交融乐章。安徽精心创作《雪域使命》《火红的石榴》《援藏好儿郎》等援藏题材文艺作品,编纂《情系雅砻 —— 安徽援藏工作纪实》,以光影、旋律与文字,镌刻下皖藏携手共进的动人故事。两地联合举办的雅砻文旅节,在安徽设立的分会场里,皖藏民众共赏文化盛宴。还在山南市举办了讴歌时代庆双节活动,让不同地域的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共生。
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安徽搭建起多维度共建平台:组织山南市6400余人次赴皖,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深度研学;在山南校园连年举办传统节日主题活动,3000余名皖藏师生在 “共唱一首歌、同吃一锅饭、同跳一支舞” 中,让情谊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滋长。
此外,安徽持续扩大高校西藏招生规模,用心办好西藏班,累计培养5700余名各类人才,为雪域高原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民生为本,绘就西藏幸福新图景
改善民生是安徽援藏工作的不变初心。在乡村建设中,1.94 亿元投入让 70 个村(居)党群服务中心拔地而起,1320 户农牧民告别旧土房,住进窗明几净的藏式新居。如今,安徽省对口支援的藏族乡村,自来水潺潺入户,水泥路蜿蜒到家,“幸福家园” 的图景从愿景变为现实。
医疗援藏让健康之光照亮高原。安徽开展 “组团式” 帮扶,助力山南市人民医院成功 “强三甲”,2024 年门急诊量首破 20 万人次、出院超 1 万例,绩效考核稳居西藏 "1+7" 医院前列。市血站规范化建设、基层卫生机构能力提升、先心病患儿筛查救治等项目落地见效,智慧医疗系统覆盖县乡村,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健康获得感节节攀升。
教育帮扶为雪域未来筑基。安徽实施县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升级学校配套设施;“组团式” 帮扶让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跻身自治区级示范高中,4500 万元打造的 "1+4" 智慧校园体系,使其成为西藏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学校,让藏族学子与时代教育同频共振。
而皖藏直航则架起 “空中金桥”,合肥至拉萨航班累计运送旅客20.9万人次;省内142个少数民族服务站,以贴心服务让来皖藏族同胞倍感温暖,让 “远方的家” 充满温情。
产业为翼,激活雪域发展新动能
在探索特色产业路径方面,安徽投入1.3亿元:高原野花蜂蜜项目覆盖10县(市),带动8000余户农牧民增收,蜜蜂文化主题生态体验园成为 AAA 级景区;2000 亩设施果蔬基地日产 7 万斤鲜品,500余人实现就近就业;700亩 “勒仓莲” 茶场焕新颜,“雪域勒红”“ 雪域毛峰 ” 年产值达3000万元;莓茶种植年产干茶1500多公斤,为百余群众开辟增收新渠道。
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让西藏山水变成 “聚宝盆”。安徽助力麻麻村、勒村等 4 个村落跻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9000余万元投入升级勒布景区,开发门巴族传统古村落民宿,让农牧民端稳 “旅游饭碗”,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和谐统一。
国企力量为西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海螺集团在昌都建成的八宿水泥公司,150 余名藏族员工年均收入达12万元,辐射带动2000余人就业;安徽建工、中煤矿建、省交控集团等企业深耕雪域,在房建、公路、光伏等领域开疆拓土,既带来就业岗位,又增加地方税收,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今,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接过接力棒,必将以扎实的行动诠释 “皖藏一家亲”,为雪域高原的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安徽力量。(记者 张亚琴)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