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安徽 > 正文

采石江边衣冠冢 曾是李白真身墓

2022-03-21 09:48:04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殷艳萍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采石矶,古称牛渚矶,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的长江东岸,自古为江南名胜,与城陵矶、燕子矶合称“长江三矶”,采石矶更以其险峻山势、绮丽风光、众多古迹居三矶之首,有“千古一秀”的美誉。李白一生钟情于采石矶,多次登临吟咏,写下《横江词》《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数十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里历代建有太白楼、青莲祠、捉月台、衣冠冢等诸多景点,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采石矶因诗仙李白而蜚声海内外,这里民间一直广为流传李白身着宫锦袍、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传说故事。毗邻的江心洲也被称为纱帽洲,传说是李白的纱帽落水而成,洲上还有一个叫宫锦的村子。

关于李白在采石矶“醉酒捉月,骑鯨升天”的传说,流传千年,自五代起就有记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传说?这个传说是完全虚构,还是在暗指李白其实是在采石矶醉酒溺亡?如果李白确实病逝于当涂,为什么会在采石矶修建太白楼、青莲祠和衣冠冢?

那么诗仙李白究竟死于何时、何地?死因又是什么呢?通常人们都认为,李白是在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因病死于当涂龙山,享年六十二岁。但查阅史料文献,竟说法各异,就李白卒年就有多种说法,现列举几个: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阎琦在《李白卒年刍议》一文中认为,“李白卒于代宗广德元年(763),享年63岁”。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李从军曾撰文认为“李白应该是卒于代宗广德二年(764),享年64岁” 。四川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舒大刚教授等人在《李白生卒年诸说平议》文中认为“李白卒于大历元年(766)” 。原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馆长康怀远先生也持有同样观点。四川西华师大文学院林贞爱爱教授《李白身世及生卒年代新考》则认为“李白卒于大历二年(767)”。显然李白卒于何年至今没有定论,卒年未知,死因自然也无法明确。关于李白的死因,目前主要的观点有病死说、醉死说、溺死说,至今也一直存有争议。

虽然李白卒年存疑、卒因存疑,但李白生前钟情于采石矶山水,多次来这里赋诗吟咏是无疑的。李白卒于当涂(采石矶时属当涂),最终葬于青山是无疑的。我们结合诸多证据推测:李白晚年(宝应元年-广德二年间)在采石江边因醉酒溺水而亡,最初葬于江边野地,后迁至李白旧居龙山,最终由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遗愿将其葬于青山之阳谷家村,与南齐诗人谢眺成为“异代芳邻”。也就是说,诗仙李白溺死于采石江边,也初葬于采石江边,因而有“醉酒捉月,骑鯨升天”的美丽传说。

一、有诗为证

白居易《李白墓》云:“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这首诗准确无误的指出了李白坟的位置位于采石江边荒野之中,坟周边荒草无边一直伸延到远处,显得简陋荒凉。这首七言诗《李白墓》应该是白居易在宣城时期所作,大约在公元799年,此时白居易二十八岁,在他的时任宣州溧水县令的叔父白季康和时任绕州浮梁主簿的大哥白幼文的引荐下,通过宣歙观察使崔衍在直接举荐他在宣城参加州试,录取为应贡进士后,可以赴京城长安应试。(另一种说法,认为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至元和十四年即白居易左迁江州司马期间。但日本学者静永健在《白居易江州时期拜访李白墓了吗》一文中认为:作为左迁江州司马的白居易,人身不自由,没有访宣州李白墓的机会,除非在元和年以前他到过采石。)

项斯《经李白墓》云:“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葬阙官家礼,诗残乐府篇。游魂应到蜀,小碣岂旌贤。身没犹何罪,遗坟野火燃。”诗中也明确提出了李白醉死采石江边。项斯是晚唐著名诗人,列为唐朝百家之一,曾声名鹊起,诗达长安,于会昌四年擢进士第,官终丹徒尉。

白居易和项斯与李白同属唐朝人,他们来到李白墓时,离李白仙逝时间并不很长,说明李白墓早在唐朝业已存在,诗中都明确李白坟是在采石江边,项斯又明确说李白是醉死在采石矶的,让人不可不信。

后世有很多文人来此处凭吊李白,留下许多知名的诗词:如宋代梅尧臣《采石月赠郭功甫》 “采石月下逢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明末梅之焕《题李太白墓》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诸多诗句都交代了李白醉溺于江边,李白墓也一直存在于采石江边。

二、有史为证

《旧唐书 李白列传》中的记载:“(李白)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旧唐书》原名《唐书》,当属正史,为“二十四史”之一,是五代后晋时期官修的史书,其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系统记录唐朝历史的一部史书,应该有其权威性和真实性。《旧唐书》明确交代了李白的死因是醉死的。采石矶当时隶属宣城当涂,醉死于采石矶与醉死于宣城是不矛盾的。醉后溺死与醉死其实也是不矛盾的,反而更体现古人对李白的敬重。而《新唐书 李白传》却删去了《旧唐书》中关于李白“醉死”说法,仅用“及卒、葬东麓”一笔带过,说明醉死的说法尚不够严谨,但又没有明确否定,应是有意而为之。

五代《唐摭言》中云:“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唐摭言》记述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记正史所不详。述者带有一定的考证性质,所载材料也是比较信实可靠的。《唐摭言》作者王定保虽是五代人,但离唐代很近,其本人也原本是唐朝官员,是唐昭宗光化三年 (900)进士及第。据记载,向他提供材料的人,都是当时的显贵或名士,如陆扆是丞相,吴融是翰林侍郎又是作者的岳父等,说明资料可信度高。《唐摭言》明确说明李白是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也就是说李白是醉酒溺死于江边的,这与民间一直以来关于李白“醉酒捉月,骑鯨升天”的传说是一致的。

三、有冢为证

李白衣冠冢现位于翠螺山南坡上,其实称之为衣冠冢是当代的事,是1972年采石公园在迁墓时才更改为衣冠冢的。在这次迁墓之前一直称为李白衣冠墓。在更早的时期,也就是宋以前,可能就称之为李白墓(坟)的。

公元799年,白居易凭吊的李白坟,距离李白仙逝时间大约三十多年,说明此坟早在白居易凭吊之时就已经存在多年,如果不是当年李白溺死江边,初葬在这里,则无法断定建于何年何月。按照通常说法,李白被代宗皇帝召为左拾遗时已不在人世,说明李白死前仍为戴罪获释之身,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不会有人特意为他建造衣冠墓。何况青山离此处不过20公里,也没有另外建造衣冠冢的必要。退一步说,如果是为了便于纪念李白而建衣冠冢,也应选择在交通便捷的渡口边,方便凭吊祭拜之人。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在中山陵建成后迁葬南京时,特在北京留有衣冠冢供人纪念瞻仰。李白故里江油也早在清代同治年间就为了纪念终老未归的李白在青莲古镇修建了一座衣冠墓。这些衣冠冢的建造自然都是合乎情理逻辑的。如果不是李白溺死江边,只是后人为了纪念李白而建造衣冠冢是说不通的。

正式称为李白衣冠墓应该是在南宋嘉泰元年(1201)以后,一个名叫秦德智的道士在李白坟边募建神霄宫,并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因为李白早已迁葬于当涂青山,而这里仅是一座空墓,称为衣冠墓是适当的。南宋绍定六年(1233),防御使王侯明护军犀渚,顾瞻唐李翰林墓下祠宇卑陋,撤而新之,筑亭其旁,以杜甫《春日忆白》之句,名其亭曰“暮云”。永乐十二年(1414),道士丁道存又重建神霄宫,并在宫前建一牌坊,名唐贤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采石镇一鲁姓乡绅创办采石小学,改建神霄宫为学堂,因辟建操场,将李白衣冠墓移至操场西侧。这是李白衣冠墓第一次迁址。

1972年,采石小学操场扩大,原衣冠墓在操场边,因学生在操场推铅球,墓碑受损断裂。为保护墓碑这一文物,遂迁移衣冠墓至翠螺山麓。时由采石公园负责此事,专门请教于著名文史专家陈中凡教授,并按照陈先生的建议改墓为冢的。又请当代书法草圣林散之先生题写碑铭 “唐诗人李白衣冠冢”。现在人们看到的李白衣冠冢就是第二次迁建的,已不在最初的地方。原宋代残碑当时运至太白楼纪念馆收藏,在文革混乱中,残碑下落不明。

翠螺山上的李白衣冠冢,应该是经历了一个由真墓到空坟,由称为为衣冠墓到改称为衣冠冢的转变,地点也改变了两次。墓前的神霄宫中的李白祠也经历屡毁屡建,最终与采石矶太白楼合璧一体,供今人参观纪念。太白真身墓也迁移两次,最终落在青山谷家村。世间沧桑,诗仙太白墓、冢、祠最终归于绿水青山之中,而今都属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范围里。

据此种种,如果诗仙李白不是“醉酒溺死,初葬于采石江边”,我们就难以解释衣冠冢的来历和白居易在江边凭吊李白坟的事实,也无法说明在采石矶建有太白楼、青莲祠的缘由,更无法讲清民间广传太白“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渊源。

我们再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其中《旧唐书》和《新唐书》有关记载前面已经提及,不再赘述。李阳冰《草堂集序》、魏颢《李翰林集序》、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是有关李白的最早最重要文献资料。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云:“君名白,天宝初诏令归山,偶游至此,以疾终,因葬于此”。唯有该文中明确指出李白是病死当涂的。李华《故翰林学土李君墓志序》云:“(李白〕年六十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其并没有交代李白死因。李阳冰《太白草堂集序》“临当挂冠,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李阳冰只是说李白此时已病,病重卧床而已。

目前位于大青山的范传正《李公新墓碑》云:“晚岁,渡牛渚矶,至姑熟,悦谢家青山,有终焉之志。盘桓利居,竟卒于此”。范传正也完全回避了死因,只用“盘桓利居,竟卒于此”一笔略过。倒是李白仙逝百年之后晚唐诗人皮日休作《李翰林诗》断定李白遭“腐肋疾”。郭沫若《李白与杜甫》则进一步说明“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成为‘腐胁疾’”。这些显然是推测的。

李白死因有不同的说法,但归结起来主要就是两种:一是因疾病死,一是因溺水亡。换一种说法就是属正常死亡还是属于非正常死亡。由于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的原因,自古以来人们对象溺死这样的非正常死亡是十分忌讳的。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中也有“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之言。在唐时究竟有什么风俗,难以知晓,唐人对溺水死亡应是忌讳的。如果李白是正常因病死亡,自然史志上会明明白白说清楚,正是因为李白溺死江边属让人忌讳的非正常死亡,古人出于对诗仙李白的尊重和敬仰,回避李白死因当然合乎人之情理。清人王琦注《李太白文集》亦云:“岂古不吊溺,故史氏为白讳耶?抑小说多妄而诗人好奇,姑假以发新意耶?”。 王琦在文中很好地说明了缘由。而民间更是把李白醉后溺死,转化为“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浪漫故事。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诗仙李白钟情于采石山水,常来此吟诗,饮酒、赏月,终不幸因醉酒溺水仙逝,被时人初葬于采石江边。但李白尸骨究竟何时由采石江边墓迁往龙山,目前没有发现任何史载,也没有民间传闻,期待以后会也许有新的证据发现。因传统文化和习俗影响,古人在正史中有意无意回避,但存于有关野史及民间传说之中,让人们间接知晓真相。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说过“正史未必都可信,野史未必都虚构”。原中国李白研究会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裴斐教授也曾说过“正史非实、野史非伪”,李白未必不是“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 “醉酒捉月,骑鯨升天” 是人们为了纪念诗人、敬仰太白,从而美化诗仙,表达朴实美好的愿望!也切合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特质和形象。(殷宏斌)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