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安徽省千年古镇的认定条件严格,
必须达到一些特定的“门槛”,
如集镇或中心聚落形成至今
达1000年以上且今为建制镇;
专名历代传承,
沿用至今达1000年以上,
有重要传承价值,知名度高;
地名实体文化内涵较丰富,独具特色;
古建筑保存较好,传统风貌尚存,名称内涵丰富;
历史上为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中心或军事重地……
庐州千年古镇堪称地域文化珍宝,
个个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符号,
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的今天,
散发出独特的庐州魅力与风情。
肥东县八斗镇
八斗镇陈王曹植三顾地得名“才高八斗”
近日入选第八批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的肥东县八斗镇,名称来源于“才高八斗”。“怅别白马王,东阿喟身后。斯人只四十,旷世谁八斗。”它位于肥东县北部江淮分水岭上,是“曹植三顾地,才高八斗岭”。这是一个沉浸在风流蕴藉和山水人文里的小镇,诗人曹植短短40年生涯中,曾三次来到这里。一步两眼井、衣冠冢、雕像……都在诉说着“八斗”与这位诗人无法割舍的渊源。
“八斗”之名,自三国时历代传承,沿用至今,长达1700余年,具有古老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厚重而独特的地名实体文化。
○曹植雕像
“八斗”的雏形是荒草滩,又称百荒丘。曹魏伐吴前,曹植屯兵(今山东)鱼山,后其随父到达百荒丘,闻其名不吉,将百荒丘改称鱼山。曹植曾三次率军伐吴,均驻扎鱼山。曹植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溢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他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被誉为“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占八斗”。曹植死后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将他曾留下的笔、墨、纸、砚等衣冠及随身物品葬于此地,立“魏陈思王子建之墓”墓碑,将鱼山改名八斗陵。清嘉庆八年(1803年)编修的《合肥县志》称八斗陵为八斗岭,今人简称八斗。
新中国成立以后,八斗镇经过了一系列建制调整、撤区并乡,2020年5月,八斗镇辖八斗、大张、塅谈、富旺、光明、红旗、红星、花张、九店、军王、陆还、南桥、胜丰、盛岗、王城、五星、新生17个社区。
○曹植衣冠冢
八斗镇历史文化悠久,自古英才辈出,商贾云集。三国时期,曹植三顾八斗岭,在这里留下了《白马篇》《洛神赋》等不朽诗篇,“三步两眼井”至今泉水喷涌,滋养八斗百姓;明开国功臣吴复,威震八方,被封“黔国公”,安陆侯,佑赐吴氏宗祠(国公祠)。目前,八斗镇有“三步两眼井”、曹植衣冠冢、吴氏宗祠、赵氏宗祠、高塘庙、吴文章革命烈士纪念塔等历史文化古迹。
○肥东县八斗镇
才高八斗,岭上绿洲,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乘着全域旅游的东风,八斗镇深度挖掘曹植文化,已成功举办五届“曹植诗歌奖”。2017年以来成功举办三届“曹植文化旅游节”,加速发展旅游产业,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来吟诗作对。忆昔日陈王之才,让这个弥漫着自然生机的沃土更加彰显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让这合肥三国文化的一颗遗珠,成为世人们安放灵魂的诗和远方。
信息提供:市委宣传部文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