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地市 > 池州 > 正文

“再寻新路”从头干“二次创业”立新功

2020-11-11 11:46:00 来源:池州新闻网   编辑:宋娟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今天一共带了6000个鸡蛋、30多只散养土鸡,其中大部分是从贫困户家中收购来的。”日前,在东至县昭潭镇举办的一场以“你我同行助力消费扶贫”为主题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上,记者见到了正在布置展台的陈德华。为了这次展销会,当天一大早他就开始准备,一直忙到中午1点半才吃上中饭。

陈德华是昭潭镇的“名人”。2008年,他和妻子江云南一手创办了华云豪猪驯养繁殖基地,高峰期时产值达到千万元。然而,红火的豪猪养殖事业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浇灭。受疫情影响,国家禁止养殖野生动物。接到通知后,陈德华夫妇虽不舍,但还是响应国家号召,及时将基地豪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除自身损失外,让陈德华夫妇担忧的是,依托基地增收的贫困户接下来该怎么办,“当时,在基地带动帮助下,养殖豪猪的贫困户有32户,务工就业的贫困户有30余人,每年我们还会收购一些贫困户种植的杂粮作豪猪饲料。禁养后,这些贫困户的收入都会受到影响。”陈德华说。

就在陈德华夫妇一筹莫展时,龙潭村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主动上门帮助解决难题。经过几番研究,大家决定利用村里丰富的山场资源,鼓励扶持陈德华夫妇“二次创业”——发展林下土鸡养殖产业。“我们立即向县扶贫开发局申请了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给予企业支持。”龙潭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周金根说。

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陈德华夫妇再次出发,将基地改建成立了东至县尧春富农家庭农场,并于4月初购进了2万余只鸡苗,其中帮助28户贫困户初期代养鸡苗4000只。从未规模养殖土鸡的陈德华夫妇,为了把鸡苗养好,又全身心投入到土鸡养殖中。

与此同时,镇村联合举办扶贫夜校讲授土鸡养殖知识,镇畜牧站特派技术员上门指导,扶贫工作队帮助联系销路……一直悬着心的陈德华夫妇渐渐踏实下来。今年以来,在消费扶贫政策支持下,农场已与32家单位签订认购协议。“前些天,经驻村扶贫工作队牵线,我们还与一家电商达成合作协议,增加了网络销售渠道。”江云南说。

陈德华夫妇依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帮助贫困户养鸡增收。“贫困户的小鸡苗我们会代养45天左右,经过5道防疫措施后,再发放给他们养殖。这样鸡不容易生病,也大大降低了贫困户们的风险。”陈德华告诉记者。夫妻二人更是通过努力成为养鸡能手,经常上门为贫困户作技术指导。

不仅用心为贫困养殖户育鸡苗,陈德华还帮着卖土鸡。农场对贫困户养的土鸡实行保底价收购,“贫困户的土鸡一旦卖不掉,我们农场就以保底价收购,帮他们解决销路问题。目前保底价公鸡45元一只,母鸡65元一只。”

在陈德华夫妇的带领下,龙潭村的贫困户弃养豪猪,改养土鸡,养殖的东西变了,但不变的是增收致富的信心。“我今年把猪圈改成了鸡舍,养了200多只鸡。虽然养鸡的经验不足,但我很放心,鸡不仅好养,销路也不愁,年收入估计能有一万五六千元。”贫困户吴木生笑着说,妻子患直肠癌,儿子患有癫痫,这些土鸡就是他全家的希望。

随着尧春富农家庭农场发展越来越好,从前在基地务工的贫困户,又继续在农场上班了。贫困户陈秋月双腿残疾,丈夫智力有缺陷,女儿还在上学。这些年,丈夫在基地干杂活,陈秋月就在一旁为丈夫提供“技术指导”,两人“共享”一份工作。如今,夫妻俩在农场继续搭档干活,自家还养了400只鸡,生活越来越好。

目前,龙潭村养殖土鸡的28户贫困户已经卖出3000多只,总收入20多万元,户均增收7100多元。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