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山变青山,青山成银山。作为十大脱贫攻坚工程之一的生态保护脱贫工程,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在资金安排上向石台县和贫困村倾斜,并通过生态护林员制度、成立脱贫攻坚生态造林合作社等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共赢。
一人护林 全家脱贫
进入森林防火期,连日来,作为一名生态护林员,石台县横渡镇历坝村村民舒跃进一有时间就去自己所管护的山林责任区转转。
几年前,舒跃进还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上有老下有小,全家靠他一个劳动力,家庭经济困难。2016年经自己申请,他被聘为生态护林员。有了这份工作,舒跃进一年就能领到8000元的补助资金,再加上平时打零工及其他一些收入,舒跃进家走出了贫困户行列,日子越过越红火。
舒跃进认真履行生态护林员职责,主动要求到区域地形复杂、条件艰苦的地区负责防火工作。每到春节、元宵、清明节,他都会提前几天下村入户,深入林区写标语,宣传林业防火常识,对重点部位进行蹲点防守。几年里,舒跃进所管护的责任区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有效维护了责任区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石台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达84.5%,森林防火压力较大。“石台森林面积大,必须靠死看硬守,从源头杜绝火种进山。生态护林员制度为我县森林防火工作充实了力量。”石台县林业局党组成员曹先和说。2019年,石台县出现严重干旱,但全县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2016年,我市全面推进林业生态管护机制改革,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为护林员,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那些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获得就业和脱贫机会,特别是为地理条件有限、交通不便、自身无增收技能、贫困程度深的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助推深度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实现“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目标。
像舒跃进这样被聘为生态护林员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全市有1075名,其中石台县就有1025名。作为我市生态扶贫的主战场,石台县已全面完成对175万亩集体林地实行生态护林员全覆盖巡护,确保森林案件下降50%、森林火灾发生率和病虫害成灾率分别控制在0.5‰和4.5‰以下。同时,解决了全县11.7%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为确保石台县全面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生态保护脱贫方面,我市还实施公益林保护补偿和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优先向贫困村倾斜,增加贫困人员财产性收入。两项资金涉及4082户贫困户、13108人补助资金221.4万元,贫困户户均、人均分别稳定增收542元/年、176.6元/年。
参与生态建设 增收致富奔小康
这些天,石台县矶滩乡洪墩村村民唐钦友每天早上6点就来到村里的公益林,一边小心踩着松软的山土,一边挥舞镰刀砍去树下的灌木、杂草。唐钦友正在参与的项目是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项目。该类项目一般安排在景区周边、公路沿线等地方的公益林,通过割灌除草等方式,改善林分卫生环境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森林生态服务功能。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契机,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开展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修复项目建设,积极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土地租赁、劳务用工等机会,增加贫困农户经济收入。
今年67岁的唐钦友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茶叶收入。2019年,他参加并入股洪墩造林专业合作社,“一天工钱100块,一年估计能干140天左右。2015年我家已脱贫,但加入合作社让我又多了一条增收致富路,既能靠自己的双手赚工钱,年底还有一份分红。”唐钦友笑着说。据该合作社负责人操龙胜介绍:“目前合作社有20名社员,贫困户有13名。”
为加快生态修复步伐,助力脱贫攻坚,去年,石台县林业、扶贫开发、发改委等单位印发了《石台县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评标办法》,在实施长防林、封山育林、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工程等项目中,鼓励县内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参与投标建设,以吸纳更多的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与后期管护,提高贫困人口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我们设立项目投标最低保护价,既能让项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又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完成。”曹先和介绍说。
截至2019年底,石台县共注册成立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5家,入社社员423人,其中贫困户272人,占社员总数的64%。今年石台县被安排长防林封山育林项目2万亩、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项目5.2万亩。在首批森林抚育项目公开招标中,该县有4家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中标,中标总面积9232亩,标的总额为85万元,预计带动210名贫困人口收益。2016年以来,我市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营造林工程项目扶贫涉及面积117634.8亩,平均每年惠及1378户,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018.5元/年。
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
从曾经的“砍山”到现在的“护山”,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我市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产业风生水起,在带动脱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生动实践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贫困村发展旅游,贫困户办起农家乐。昔日的贫困村——石台县矶滩乡洪墩村打造“慢村农庄”乡村旅游项目,绿水青山引来各地游客,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2016年以来,森林旅游平均每年带动30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5202元。
甘甜的西山焦枣、营养丰富的油茶、养生保健的黄精、鲜美的毛肚菌……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我市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推进种养结合,促进循环发展,更好地把我市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到2018年底,全市发展林下经济面积78.61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60.4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18.8%,直接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农户均收入37300元,林下经济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2016年以来,林下种植平均每年带动75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854.9元/年;林下养殖平均每年带动299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24.8元/年。
我市大力培育涉林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组织等各类经营主体,鼓励吸收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增加贫困户经营性收入。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贡献大的涉林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在林业项目、资金安排和品牌荣誉评定上给予优先和倾斜。2016年以来,全市各类林业企业带动贫困户逾1.5万户(次)参与就业,累计增加收入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