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就业,活儿也不累,还能随时照顾家庭,让我们这些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有活干、有钱赚。”说这话的是东至县胜利镇桃源桥村村民熊彩霞,多年前因车祸失去了一条腿,基本丧失劳动能力,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5月份,东至县紫薇服饰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在胜利镇成立,熊彩霞顺利在车间里找到了剪线头的工作,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说起未来的生活,熊彩霞信心满满。
扶贫车间负责人章志霞和丈夫多年在浙江打拼,2017年回家乡成立了服饰公司。扶贫车间成立以来,章志霞一直关心着家乡贫困户的脱贫就业,陆续吸纳了胜利镇及周边乡镇无法正常就业的6名贫困户来车间就业。小小扶贫车间进一步拓宽了当地贫困劳动者就近就业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脱贫之要。近年来,我市创新就业帮扶机制,灵活施策,尤其在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打造就业服务平台、建立扶贫就业基地、开展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量身定制就业服务,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成效十分明显。通过开展“就业扶贫春风暖心”专项行动,深入开展“五专五送”活动,切实把就业扶贫政策细化到村、落实到户、精准到人,实现“未就业贫困劳动者动态清零、35岁以下未掌握一技之长的贫困劳动者动态清零”的“两个清零”目标。
找症结、重宣传,
精准扶贫解难题
今年来,我市结合《关于开展在外务工创业人员调查摸底工作的通知》要求,将调查对象覆盖到所有贫困劳动力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通过电话了解、实地走访等方式开展贫困劳动力调查摸底工作,摸清贫困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等相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基础台账,将所有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和就业调查信息录入就业脱贫信息系统。
聚焦疫情防控期间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问题,积极搭建就业对接服务平台,在全省首创“网络直播+就业招聘”模式,持续开展复工复产企业用工网络招聘会、网络直播推介及百日千万网络招聘活动等,帮助企业与贫困劳动力线上对接,累计有656家企业参会,提供岗位1.6万个,6300余名求职者投递简历,达成就业意向2756人。率先在全省全面开放市人力资源市场,恢复周三招才、周六招工的“2+N”现场招聘,扎实开展就业帮扶活动,进镇入村开展劳务对接。全市各县区开展贫困劳动者专场招聘会39场,参加招聘的261家企业提供适合贫困劳动者就业岗位5300余个,吸引4548余人入场,其中贫困劳动者1265人;实现就业1192人,其中贫困劳动者373人。
出实招,扶真贫,
兜底安置稳就业
9月10日,青阳县蓉城镇建兴村,生态护林员汪胜强早早地吃过早饭,戴上红袖章,骑上电瓶车,开始了一天的山林巡查工作。“我能成为一名生态护林员,真是打心底里高兴,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有了生态护林员这份工作,加上平时打零工及其他的一些收入,我家走出了贫困户行列。”今年52岁的汪胜强一边走一边和记者拉家常。说起干生态护林员工作,他一脸的感激和骄傲。
村党总支书记苏礼武告诉记者,生态护林员制度在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又使那些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获得了就业和脱贫机会,特别是为地理条件有限、交通不便、自身无增收技能、贫困程度深的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助推了深度贫困群众的精准脱贫,实现了“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目标。建兴村按照“岗位托底,劳动脱贫”的理念,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村级基层设施建设临时性工作岗位等,为贫困户创业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在家门口务工,能照顾家庭,上下班也方便,去年挣了一万多块钱,争取今年挣得更多一些。”被村里优先安排在七形山青梅基地务工的贫困户王文才表示。
今年,我市出台《池州市落实疫情防控期间稳就业若干政策实施细则》,把疫情防控期间新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的小微企业和就业扶贫车间一次性补贴和贫困劳动者就业补贴、公益岗位补贴等纳入其中,引导鼓励小微企业和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者就业。截至目前,为小微企业和就业扶贫车间发放吸纳贫困劳动者一次性补贴50.5万元,为贫困劳动者就业补贴58.71万元,发放公益岗位补贴243.65万元,确保贫困劳动者充分就业、收入不减。全市50家就业扶贫车间已全部复工,带动就业1547人,其中贫困劳动者617人。充分发挥扶贫公益性岗位在稳定脱贫、防止返贫、改善民生中的作用,兜底安置贫困劳动者就业5113人。
建平台、强体系,
开发专岗促就业
梅街镇长垅村,是贵池区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位于九华山西侧,坐落于群山之壑,当地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三山夹一垅”。该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0户136人。2018年底,长垅村利用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建起了扶贫车间。2019年9月,经驻村工作队积极联系,与东至县尧舜智能袜业有限公司成功合作,由村里出资购买设备,由对方提供半成品,进行袜业中间工序加工。投入之初就解决了村里12位留守老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有3人。“有了这个车间,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做到顾家挣钱两不误。”65岁的桂有良见到记者就夸党的政策好、帮扶干部好。据了解,从合作生产至今,车间务工人员人均收入达到了10000元以上。
为防止贫困劳动力因灾返贫致贫,助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7月,市人社局印发《关于开展洪涝灾害对就业工作影响调研的通知》,通过调研摸清了全市就业扶贫车间、就业扶贫基地、农民工创业园等载体受洪灾影响、贫困劳动力和退捕渔民因灾就业转失业、返贫致贫等情况。
精准服务,就业解困。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开展就业精准扶贫,持续推进扶贫公益性岗位规范管理,加大就业扶贫车间指导帮扶力度,强化就业服务精细化,积极拓宽就业精准扶贫外延,让越来越多的贫困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