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改革开放40周年濉溪教育发展谱新篇
改革开放以来濉溪教育事业发展综述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40年来,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濉溪的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硕果累累。
总人口110多万的濉溪县,下辖11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发展,多次进行中小学布局和体制调整,到1984年,县办中学29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联办初中77所,高中在校人数3169人,初中在校人数36387人,初中入学率55%,高中入学率40%。
经过40年的发展变化,截至到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337所,在校学生17928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100%,三年巩固率97.2%以上,高中入学率89.5%,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99%以上。
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濉溪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立足教育为民、教育惠民,抓均衡、促公平、提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各项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入园率实现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后,幼儿教育事业得到逐步发展壮大。到1985年,县办幼儿园共14所,69个班,在园幼儿2447人,园所环境、教学设备和条件比较落后。
“2018年9月,投资约800余万,建筑面积5309平方米的任集幼儿园投入使用。该幼儿园配备了标准化基础设施,室内外地面铺上了环保地板,墙面进行了软包,园内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可容纳500多名儿童入园,将极大地解决周边适龄儿童入园难的问题,让农村孩子就近享受到了优质的学前教育。”任集中心学校校长陶恒彦自豪地说。
2012年以来,濉溪县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步伐,全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提升计划,科学规划布局,强师资、促保障,多措并举补齐学前教育发展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新要求。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提高民办幼儿园管理水平,缓解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2012年以来,投资近亿元新建、改扩建、附设幼儿园146所。目前全县已有各类幼儿园407所(含看护点),普惠性幼儿园80所,幼儿看护点102个。幼儿在园(班)学生数达到38322名。学前教育进入优质普及阶段,城乡幼儿园建设布局基本完成,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端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碗水”,教育公平进一步凸显
早些年,受历史原因等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出现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为了端平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一碗水”,县委县政府先后编制《濉溪县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濉溪县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文件,着力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四个基本均衡,全面推进县域教育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2012年以来,教育经费总投入670436.88万元,其中财政性资金投入585241.18万元,总支出669890.18万元。仅2018年就投入义保公用经费8885.1万元,支付免费教科书资金1193.55万元,投资2463万元,维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83321平方米。投资1518万元,新建4所幼儿园,已完工并投入使用。
随着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区学校生源数量的激增。为缓解城区学校就学压力,2012年以来,先后筹措5000多万元,改建、扩建了濉溪城区6所中小学,教育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17年投入近5亿元新建新城实验学校和濉溪二中新校区,新建了城关中心学校第一小学和恒大幼儿园并开始招生;收回民办房庄小学,建成实验小学南校区;将原淮北师范学校搬迁后的闲置校区改建成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县城内的初中和小学率先在生源、办学条件和师资配置方面实现了相对均衡,县城择校压力大大缓解,85%以上的中小学生都集中在相对优质的初中和小学就读,基本解决了城区学校校舍紧缺和“入学难”、“大班额”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曾是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濉溪县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连续12年公开招聘教师,先后选聘了2200多名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同时积极探索学区内教师无校籍管理机制,实行城镇学校、超编教师到农村学校、空编学校支教,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基本解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缺编问题。
有了资金的支持、教育环境的改善和人才的保障,带来了教育质量的跨越式发展。1985年,濉溪县成为全省“普及初等教育的先进县”之一。1992年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被评为“全省基础教育先进县”。1996年底,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全县普及。1998年通过复查并被授予全国“两基达标县”。2016年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验收,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在全市中考质量综合评定中,濉溪县中考平均分、及格率、优分率已连续十年名列第一,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稳步走在全市的前列。
加快推进高中教育发展,基本实现均衡化、优质化
被誉为濉溪县“最高学府”的濉溪中学始建于1949年,1978年高考录取人数仅为12人,校舍低矮陈旧,教学质量非常落后。1999年,濉溪中学成功申办为“省级示范高中”。如今坐落于经济开发区境内,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学校占地31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81个,学生5000多人,教职工370余人。之后,濉溪二中、孙疃中学、临涣中学等县内四所高中先后全部被审批为“安徽省示范高中”。四所高中布局合理,搭配和谐,环境优美,大道小径横贯斜穿,廊亭池榭错落有致,高楼林立,教育教学设备、教学质量和校园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
近年来,濉溪县积极引导濉溪中学等4所省级示范高中向省级优秀示范高中迈进,进一步提升普通高中办学层次,努力创名校,树品牌。4所普通高中在发展中抢抓机遇,高考质量逐年攀升,高考本科达线数每年接近5000人,本科达线率达到50%,连续五年高于全省本科达线率10个百分点以上。近5年来,四所高中向高校输送本科生人数累计达20000余人,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濉溪县共考取清华北大46人,为科大、复旦等高等教育学校输送了数十万名优秀学子。
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校园面貌实现新改观
“1978年改革开放在全国展开,教育也不例外,恢复了考试制度。而这几年也正是南中最混乱,成绩最差的几年。当时南坪流传的顺口溜是‘南坪集路不平,灯不亮,南中学生考不上,进了医院活上当。’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南中的教学混乱,质量太差的状况。”原南坪中学退休教师杨天亮回忆道。
如今走进南坪中心学校,眼前的南中可见小桥流水,亭廊轩榭,各种树木花草,奇石文化,宣传画廊、比比皆是,宿舍楼综艺楼等一座座崭新靓丽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昔日,低矮破旧的平房、高低不平的操场、简洁粗陋的设备,如今已难觅踪影。
2012年以来,濉溪县坚持把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先后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平安工程和“改薄”工程等,共进行校舍维修改造912所;实施学生食堂工程建设43所;投资2900万元新建教师周转房456套;全面改薄累积投资30515万元,为230所学校新建了校舍及运动场,为219所学校购置了教学设备,实验室配备学校186所,音乐、美术、体育器材及实验室和图书配备率100%,全县100%的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标准化。全县中小学校舍全部实现了消除危房,校舍基本满足现行生均标准,初中寄宿制实现了全覆盖,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能满足80%以上的学生食宿需求。各级各类学校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成为了学生喜欢的平安校园、美丽校园、文化校园、阳光校园、幸福校园。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班班通”实现全覆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就是课堂上老师上课的法宝。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幻灯机、投影仪等一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备开始走进校园、走进教室。现如今,更加注重智能、更加注重交互的‘班班通’多媒体教室、‘智慧课堂’已经在孩子们的课堂中逐渐普及开来。”濉溪县教育局电教馆副馆长董波感慨道。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和学子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绚丽的视窗,成为教育质量的又一个增长点,也为濉溪教育的腾飞插上了坚强有力的翅膀。
在学校标准化建设推进中,濉溪县教育局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步伐,大力加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学校网站建设,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所有教学点实施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和在线课堂项目。目前,全县学生共配备计算机10584台,全县计算机生机比达到10:1,师机比达到1:1;全县中小学“班班通”覆盖率达到100%,网络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均达到100%,11万多名学生注册了学习空间,注册率达到90%,上传资源25万余条,下载资源29万余条,位列全市第一。99%以上的教师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注册了学习空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
职成教育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成为新补充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段猛,2005年濉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创办了淮北市百车汇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现任公司总经理。周丽,1990年濉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毕业,1993年创办安徽省启轩贸易有限公司,现任公司总经理,2010年入选安徽省民营企业“巾帼英雄”。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职业教育培养出近5万名中职中技毕业生。与段猛、周丽一样,这些技艺精湛的“职业工匠”,为濉溪和淮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多年来,县里连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全县教育附加费的50%用于职业教育。濉溪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其雄厚的办学水准和优质的办学实力,实现了“三级跳”。由“安徽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到“省示范中职学校”,由“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再到“国家级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跻身于全国职业教育的先进行列。
实行“优胜劣汰“机制,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全县民办教育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更具活力。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民办学校85所(含幼儿园),在校学生39545人,总资产近亿元。社会力量办学已成为公办教育的重要补充。成人教育成果显著,2018年,濉溪县成功通过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评估验收,获得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称号。
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发展活力得到彰显
“以前学生的课外活动很少,至多就是跳跳绳、丢沙包”。濉溪县实验小学大队辅导员张奇志介绍说。“现在,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实’文化闲暇课程,有航模、机器人、足球等三十余个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兴趣班,校园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起来了。”
近年来,濉溪县教育局注重开拓素质教育阵地,搭建多彩活动舞台,强化德育引领,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积极推进“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校园“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实行艺术进校园、进课堂,融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文化等相关活动为一体,开展声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等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活动,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学生的体育与艺术素质,让每一名中小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种喜爱的艺术技能,彰显教育发展活力,形成了具有濉溪特色的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软实力显著提高
1977年,全县中小学教职工4547人,仅有专任教师3604人,学历合格率不足20℅,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到2018年,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已达905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
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相继建立完善了教师补充机制、“上挂下派”制度、聘任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等,规范了学校干部选聘工作,并通过校本研修、继续教育集中培训等多种模式,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教师业务素质综合能力大大提高。2012年以来,在增加教师收入、妥善解决代课教师、职称评审向一线教师倾斜、扩大乡村教师补充和培训规模等多个方面改善和提高教师工作生活待遇,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先后评选出各类优秀教师、先进个人、教坛新星341人。评选表彰两届共20名感动濉溪教育人物,进一步弘扬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注重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开展了“讲、严、立、善、新”、“筑堡垒、当先锋”及“争做四有好老师,成为对党忠诚、让学生和家长满意的人民教师”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强化师德考核,实行师德责任追究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持续转变。目前,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在全县教育系统中涌现出了“中国好人”杨经验、“最美乡村教师”邵英文、“最美留守儿童妈妈”李平等一大批师德风范光彩照人的典型。
注重教科研兴校,教育品牌初见成效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已经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濉溪县教育局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抓教研,促课改,调整充实教研员队伍,遴选了70名学科教研骨干教师,推进学科教学教研团队建设。先后成立“名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15个,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2012年以来,获得市级优质课奖教师近千人,获得省级奖200余人,国家级奖50余人,出版教学论著7部。
先后组建了29个“课改学校联盟”及“学校发展协作共同体”,遴选出17个学科教改实验基地学校,实行联片教研,总结课改特色,提炼课改经验和课改模式,推出了一批县域内学科课改品牌和优质学校品牌。南坪中心学校的“五步教学法”、刘桥中心学“三段五步”教学模式、任集中心校的“先学后导、当堂展示”、孙疃中心校的“ST和谐互助”等课堂教学模式先后被《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安徽青年报》等媒体报道。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40年岁月如歌,40年奋斗不息。回望来路,我们不改初心;展望未来,我们奋力前行。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从规模发展到均衡发展,再到内涵式发展,濉溪教育始终在奋力书写“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濉溪教育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濉溪教育人将全面对标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进一步深化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濉溪教育由基本均衡实现优质均衡,努力为数以万计家庭的学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送去更多福祉。
——来源:淮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