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财经 > 正文

2022年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456亿元 同比增长33.3%

2022-04-24 11:20:58 来源:安徽网   编辑:杨蕊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月22日,记者从安徽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序时进度,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456亿元,同比增长33.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7.3个百分点。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3646家,同比增长1.1倍。

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3646家

安徽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常务副主任刘光在发布会上介绍称,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全区)利用外资(FDI)6687万美元,同比增长7.4倍,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其中:合肥片区利用外资(FDI)4800万美元、同比增长5倍,占全区总量的71.8%;芜湖片区利用外资(FDI)1887万美元,占全区总量的28.2%。

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456亿元,同比增长33.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7.3个百分点。其中:合肥片区308亿元、同比增长40.7%,占全区总量的67.5%;芜湖片区127.8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区总量的28%;蚌埠片区20.2亿元,占全区总量的4.4%。

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3646家,同比增长1.1倍。其中:合肥片区3096家、同比增长1.3倍,占全区总量的84.9%;芜湖片区390家、同比增长31.3%,占全区总量的10.7%;蚌埠片区160家、同比增长39.1%,占全区总量的4.4%。一季度,安徽自贸试验区签约入驻亿元以上项目110个,协议引资额1425亿元。

创新合肥中欧班列进口货物运费机制改革等20项举措

今年一季度,安徽省自贸办会同三个片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在贸易便利、金融开放、产业融合、营商环境等领域开展探索突破,形成了20项创新举措,其中合肥片区12项、芜湖片区4项、蚌埠片区4项。

据悉,在贸易便利化领域,合肥片区开展中欧班列进口货物“分段计税”运费机制改革,一季度为企业节约境内段运费36.3万元,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同时,打造跨境电商全流程数据共享模式,提升跨境电商出口中转效率,节约中转时间24小时、年节约资金成本约500万元。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合肥片区针对初创期科创企业较多的情况,创新建立科创企业贷投批量联动模式,一季度有55家科创企业批量获得授信支持,授信额1.6亿元。

在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合肥片区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试点改革,大幅缩短科技成果转化时长,赋权试点储备项目20余个。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合肥片区推出低效用地全域处置模式,已完成26宗、近2000亩低效用地项目处置,为提升亩均效益探索新路径。同时,推进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合一”改革,压缩项目审批周期至5个工作日。推出软件产业增值税即征即退新模式,退税周期压减70%。

淮北等7市设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

此外据介绍,2021年9月,安徽自贸试验区第一批6个联动创新区获批建设以来,省自贸办会同成员单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指导亳州、阜阳、滁州、马鞍山、宣城、安庆6市复制推广278项国家级改革试点经验和44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探索形成了一批创新举措,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如亳州联动区“税信通”以纳税信用一个支点带动21个部门联动,提供37项具体激励措施。阜阳联动区采用5G网络、远程音视频录像等方式,解决企业出口货物待检时间长、运营效能低等问题。滁州联动区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新模式,实现“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马鞍山联动区推出“标准地”2.0版出让模式,做到“拿地即开工”,推进了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宣城联动区设立科技担保风险专门补偿资金池,为辖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

据悉,今年4月,经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同意在淮北、宿州、淮南、六安、铜陵、池州、黄山7市设立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批联动创新区。

记者 徐琪琪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