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一盛会不仅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捍卫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
回首往昔,抗战从不是只有军人的战场,更是无数基层百姓用“小人物”的坚守筑起的长城。那时,有太行山深处的农妇连夜纳鞋底、煮小米,冒着炮火给八路军送补给;有江南水乡的船工,明知江面有日军巡逻艇,仍悄悄划着乌篷船,帮地下党传递情报、运送伤员;有村民在“三光”政策下用自家地窖保护受伤的游击队员——这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人”,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的坚守,正是抗战精神最鲜活的基层注脚。而今天我们在社区服务、乡村振兴、民生保障中付出的每一份力,都是对这份“基层担当”的接续。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样体现在扎根基层、凝聚民心的实践里。那时,党的基层组织是敌后抗战的“毛细血管”:在陕北的窑洞里,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学文化、搞生产,既解决温饱又传递抗战信念;在华北的农村,地下党员挨家挨户动员,让零散的村民变成了有组织的“民兵队”“妇救会”;哪怕在敌人封锁的沦陷区,党领导的地下工作者也以小商贩、教书先生的身份为掩护,在街头巷尾搭建起情报网。正是这种“把支部建在最基层、把工作做到老百姓身边”的坚持,才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坚实的群众根基。如今,我们社区党委的网格员逐户登记民生需求、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试种新品种果树、乡镇干部在防汛现场扛沙袋到深夜——这些基层工作中的坚守,正是对“党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更要在基层奋斗中找到“具体落点”。对基层网格员来说,“爱国情怀”就是每天多走两户独居老人的家,记清他们的用药需求,让“小家”安稳了,“大家”才和睦;对村支书来说,“民族气节”就是面对村里发展的难题不退缩,哪怕试种果树失败好几次,也坚持帮村民找致富路,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对基层年轻干部来说,“必胜信念”就是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怕苦,从跟着老同事学调解,到自己能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干,就能让家乡变得更好。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正是抗战精神在当下最生动的体现。
80年前,千万百姓用双手托起了抗战胜利的希望,80年后,我们这些基层工作者、普通奋斗者,依然是守护和平、推动发展的“主力军”。让我们带着抗战先辈的信念,在基层的岗位上踏实奋斗,用自己的“小努力”,汇聚成守护和平、开创未来的“大力量”,让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之花,在我们的奋斗中开得更艳。
(黄威)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