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源玉带的清晨醒来,秋雨如丝如缕。与友人碰面问候,皆道睡得安稳。一来是山上雨后空气清冽如洗,二来是昨日大半天车程颠簸至天黑,确是乏累。踏入太平坎,“天府粮仓太平贡米”几个大字在田间傲然矗立,远处雨后云雾如轻纱般缭绕着群山,仿佛给这片土地蒙上了一层秘境的面纱。
第一站太平坎村史博物馆。一进门,那台古朴的石磨便闯入视线,瞬间勾起我儿时的回忆。听讲解员介绍,这石磨用途甚广,米、麦、豆皆可研磨。而于我,它是童年磨豆浆的记忆载体。儿时看大人推磨,只觉轻松,亲身尝试才知其中门道——推动尚可,转磨却需巧劲,若无足够力量与对转动方位的精准把控,任你如何使力,石磨也纹丝不动。
斗笠、蓑衣静静陈列,这是那时的大人们在雨天劳作的必备物。旁边的笆篓里,似乎还能看见哥哥们为了吓唬我用它装着的泥鳅。漆黑的煤油灯在停电时却是“光明使者”,母亲围灯缝补时,我则在旁写作业;无作业时,父亲会教我“抓火舌”,原来火苗中间温度最低,手速快些抓过竟不烫手,我与父亲轮番尝试,乐在其中。
风车转动,不自觉想起饱满洁净的谷粒从下方倾泻而出,而扇出的瘪谷、谷渣则被分离开来的画面。小时候我总爱在风车旁转圈,跑到尾部扇风,没少被大人呵斥——吹进眼睛的难受劲儿,浑身的瘙痒,让我再也不敢在风车尾部调皮,毕竟“不听大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滋味不好受。在村史博物馆,我们对太平坎的历史文化有了系统的认知:它是贡米之乡,有传统院落、墓葬文化、农耕文化,亦有知名历史人物。虽后来太平县城已动工迁往别处,却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坎”,这“坎”里藏着的是对故土的眷恋,是对历史的铭记。
下一站前往解家大院,途中,讲解员的家令我们驻足。左侧院子青砖黛瓦,古色古香,院墙上的窗户是福字造型,圆润大气;大门顶端两块“光荣之家”的牌匾,彰显着这家人不凡的过往。众人争先恐后地进去一探究竟,竟发现院子里的“古今碰撞”更显趣味:左边是现代大型烤羊肉烤箱,让人感叹这是个走在时代前列的人家;右边却摆着一台古老的录音机,又将人瞬间拉回了旧时光。鱼池里鲤鱼在荷叶间嬉戏,花坛中茶花、桂花争奇斗艳,墙角红梅与竹枝相映成趣,主人的诗意情怀满溢在这小巧别致的院落里。原来讲解员也姓解,这里亦可称作“解家小院”吧!
经过古墓群落,红军街,终于抵达解家大院,这里是民国参议员解明德的故居。全木结构的建筑,呈台阶式上升,三进,寓意“连升三级”。雨后的青石板路湿滑,我们只得小心翼翼地行走。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小天井,形如缩小版的四合院。院内水池“天圆地方”的设计,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处处透着传统智慧。中午的农家饭也在院中吃。土豆烧鸡、干四季豆炖肉,还有我从未尝过的扎肉,滋味绝美,令人大快朵颐。鼎罐煮的贡米饭香气扑鼻,煮饭的农家大姐非常热情,不停地招呼我们喜欢就多吃点,不够再添,朴实得让人心中一暖。
太平坎的故事太多,虽无法一一记录,但记忆最深的几个场景,已如同一粒粒饱满的贡米,在心底生根发芽,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胡高兰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