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龄化浪潮席卷的当下,黄山市黄山区龙西社区党委以党建为红色引擎,创新推出“暖阳护老团”志愿服务项目,并深度融合“养老互助时间银行”机制,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代际循环、精准助老”的特色养老之路,为破解城市老旧社区养老难题提供了鲜活样本。
党建领航集民力,银龄固本强基石。面对辖区内86个老旧小区、3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360余名)的现实困境,龙西社区党委深刻把握“党建+养老”的核心逻辑,将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养老服务的实践效能。社区成立由党组织书记任组长,网格党支部成员、报到党员、志愿者代表组成的“暖阳护老团”项目领导小组,为辖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常态化的关爱服务,构建“党建+养老”的“二加一”关爱模式。以60岁以上退休党员为骨干,40岁以下中青年为预备队,社区通过线上线下招募组建15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按网格划分为75个服务小组,与360余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结成“2+1”帮扶对子,实现该群体100%覆盖。在职党员主动下沉一线,黄山区烟草专卖局、供电公司等共建单位党组织积极响应“吹哨报到”机制,在楼顶板结沙土清运、楼道灯检修等急难任务中,仅用半天时间就能完成从响应到解决的全流程,彰显了党建凝聚的强大合力。
时间储能传薪火,代际交融续华章。“时间银行”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无形的志愿服务转化为可量化、可兑换的“时间货币”。志愿者每为老人提供1小时服务(如代购药品、打扫卫生、陪伴聊天等),便会记录1个“时间积分”,积分可在本人高龄或需要时,兑换等值的养老服务。75岁的党员志愿者汪立华是“时间银行”的忠实参与者,每周三次为独居的张爷爷上门测量血压、读报聊天,已累计80余小时积分。“现在帮别人存时间,将来自己走不动了,也能兑换服务,心里踏实!”汪老的话道出了许多志愿者的心声。这种“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代际互助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志愿服务“单向输出”的局限,吸引了大量中青年加入,30岁的小汪便是其中之一,他利用周末为老人检修家电,“既能帮到别人,又能为自己未来存下‘养老保障’,很有意义。”
精耕细作润民心,服务延绵织密网。依托“时间银行”机制,“暖阳护老团”将服务延伸至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日常探访+专项服务+应急响应”的立体体系。志愿者每周入户探访1次,不仅记录老人需求、宣传反诈知识,更主动提供家政协助、健康监测等服务,累计解决家电维修、设施修缮等问题30件,提供理发、代缴电费等服务230余次。在健康服务领域,社区联合卫生服务中心,由有医疗资质的志愿者为老人提供血压测量、慢性病筛查等服务,为16位失能老人预约上门体检,相关服务时长均计入“时间银行”。针对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志愿者定期陪伴聊天解闷,必要时链接专业心理咨询师,用耐心守护老人的精神世界。24小时应急机制与“时间银行”联动。当独居老人突发不适,邻近志愿者可第一时间响应(承诺10分钟内到场),其紧急救助时长可获双倍“时间币”激励,强化快速响应能力。
闭环施策求实效,善作善成显担当。为确保“时间银行”长效运转,社区建立“收集-交办-反馈”闭环机制。志愿者走访时收集的需求,能现场解决的即时处理;需协调的问题由领导小组分类交办,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限,定期跟踪进度。90岁的周奶奶家马桶漏水问题,经志愿者上报后,饿了么党支部书记杜文兵当天便上门修好,服务时长录入“时间银行”,解决结果同步反馈给老人子女。社区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公示“时间银行”服务案例,发布8篇走访日记和5篇典型报道,在中安在线、安徽财经网、黄山日报等媒体传播,既提升了项目知晓率,也让志愿者的付出被更多人看见。截至目前,“时间银行”累计存储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真正实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范丽丽)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