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记者 吴承江 黄洋洋 文/图)盛夏的郎溪老街,95岁的石荣芬老人坐在一张缠满棉线的旧藤椅上。她是郎溪县最后一位健在的抗战女兵,一双布满岁月刻痕的手,曾于烽火岁月中撼动过太行山巅的“消息树”——当树影在山巅疯狂舞动,便是乡亲生死转移的信号。
1930年,石荣芬生于河北唐县。七岁那年的寒冬,山河破碎的惨景烙入她眼底。1937年11月,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革命的星火瞬间点燃了她的心。七岁的石荣芬加入了抗日儿童团,瘦小的身影日日守望在村后光秃秃的石头山岗上。羊群是她的伪装,山顶那棵孤零零的“消息树”是她的武器。一旦日寇扫荡的黑影在地平线蠕动,她便以幼小身躯拼尽全力撼动树干。树影狂舞,无声的警号在群峰间传递,游击队和村民得以遁入深山。
在抗日根据地,这些小小身影是播撒火种的信使。石荣芬个子尚不及枪高,却站岗、送信、张贴标语样样争先。她和伙伴们用歌声、舞蹈、演讲将党的抗日主张送入人心:“全民团结,抗战到底!”稚嫩童音在村巷回荡,点燃了无数胸膛里的火焰。1944年,只有十四岁的她因表现卓绝,在鲜红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唐县最年轻的党员之一。
转入妇救会后,她将革命的热情化作更坚实的力量。组织妇女们磨军粮、纳军鞋,她总是冲在最前头。更令人难忘的是,她把党的政策、抗日的道理,都编进了激昂的北方山歌里。
1949年初春,刚成为母亲的共产党员石荣芬接到支援南方革命工作的调令,毅然将襁褓中的婴儿托付给家中老人,与丈夫穿越敌机轰炸、冷枪突袭等战火硝烟,九死一生抵达郎溪。此后岁月,她辗转于土改宣传、邮电通讯、妇幼保健等岗位,将太行山赋予的坚韧融入新中国的建设。晚年的石荣芬非常俭朴,旧衣穿了数十年,藤椅补了又破。如今,对于过去的经历,虽然有些细节已经模糊,但她一直记得自己“保家卫国,为党服务”的初衷,每当有年轻人探望,她总爱将他们拉到这张藤椅旁,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反复叮咛:“跟着党走,日子才有奔头。”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