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有人巡查隐患,群众家里有人上门服务,矛盾纠纷有人及时调解……近年来,李庄镇立足镇域实际,以党建为引领,精准聚焦责任落实、矛盾化解、安全防控、信息畅通、法治建设五大关键领域,抓细抓实“五篇文章”,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让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作为”,让和谐根基愈发坚实。
强担当筑责任落实,把稳治理“方向盘”。李庄镇始终把党建引领贯穿治理全过程,构建起四级组织体系,设立1 名一级网格长、9名二级网格长、66名三级网格长及108名网格员,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全域治理网络。镇党委定期召开基层治理专题会议,将环境整治、安全排查、民生服务等任务分解到岗、责任到人,形成“党委书记牵头抓、班子成员分工抓、村干部具体抓、网格员兜底抓”的责任闭环。通过实施“雁阵工程”培育村级后备力量,推行“党员联户、网格包片”机制,党员干部在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中主动亮明身份,成为治理一线的“主力军”,让“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成为治理常态,确保治理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早排查织化解网络,激活矛盾“减压阀”。矛盾化解重在“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李庄镇创新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整合司法、信访、派出所等多方资源,构建“预防-化解-处置”全周期治理体系,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事项全办结”。针对婚姻家庭、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高频问题,组建“专业调解+社会力量+乡贤能人”多元解纷队伍,既用法律条文明是非,又以乡土人情促和解,真正做到“解法结更解心结”。网格员成为矛盾排查的“前哨”,通过常态化“敲门行动”“板凳会”,在走村入户中收集群众诉求,把矛盾化解在网格、消除在萌芽。今年以来,全镇已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95件,调解率达100%。
精管控筑安全屏障,守牢风险“防火墙”。安全是发展的底线,李庄镇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织密安全防控网络。镇综合执法大队牵头,联合市场监管所、消防站等部门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聚焦“九小场所”、自建房、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领域,实行“实地看、逐户访、认真核” 的排查模式。在自建房排查中,详细记录房屋建造年代、结构类型、改扩建情况,重点检查墙体裂缝、地基沉降等安全隐患,建立“一户一档”和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人,确保“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漏一项”。针对重要节点,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检查消防设施配备、电气线路铺设、疏散通道设置等情况,对发现的灭火器过期、通道堵塞等问题现场督办整改。同时,组建“党员应急队”,开展防汛抗旱、火灾扑救等应急演练,提升风险处置能力。
拓渠道建信息中枢,擦亮预警“千里眼”。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阵地+平台+网格”的信息收集中枢,让治理更精准、响应更迅速。线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色说事场”“新风亭”等阵地,常态化收集群众“微心愿”和“急难愁盼”,建立“问题收集-责任落实-整改反馈”闭环机制。依托智慧治理平台构建全域矛盾纠纷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土地流转、劳资纠纷等风险点,提前部署排查力量,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干预”。网格员通过手机APP实时上传排查信息,镇治理指挥中心根据问题类型快速分流至对应部门,实现“受理即响应、分流有方向、处置高效率”。
重普法扬法治新风,厚植治理“软实力”。李庄镇以“法润乡村”为目标,多维度开展普法宣传,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引入公益法律服务团,在集市、村头开展普法宣讲,重点解读《民法典》《土地管理法》中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在“红色说事场”“银杏林讲坛”等阵地,通过“案例讲解+互动问答”的形式,用村民身边事讲清法律道理,让普法更接地气。建立“法治积分”制度,将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纳入“信用积分超市”兑换标准,村民参与普法活动、化解邻里纠纷可兑换生活用品,激发学法积极性。同时,在各村设立“法治宣传栏”,定期更新法律知识和典型案例,为基层治理厚植法治根基。
如今的砀山县李庄镇,责任链条清晰、矛盾化解及时、安全防线牢固、信息流转顺畅、法治氛围浓厚,基层治理的 “神经末梢”持续激活。下一步,李庄镇将继续深化“五篇文章”实践,推动治理资源向一线倾斜、服务效能向全域提升,以高质量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唐璇)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