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山区耿城司法所紧紧围绕新时代 “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目标,积极探索“调解+”多元融合工作模式,推动人民调解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切实筑牢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
调解+“枫桥经验”:以情理促和谐,推动矛盾源头化解。耿城司法所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精神内核,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通过“作退一步想”“换位思考”等方式,引导当事人理性看待问题,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例如,在处理邻里纠纷时,调解员通过讲解因互不妥协导致矛盾激化的典型案例,引导双方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重拾邻里温情,最终实现和解。这种“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的调解方式,极大提升了调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
调解+孝善文化:以文化促认同,增强调解感染力。在调解家庭、亲情类纠纷时,耿城司法所巧妙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等传统理念,以文化共鸣增强调解的亲和力与说服力。通过引导当事人在孝道、亲情、责任中反思自身行为,不仅有效缓解了当事人的对立情绪,也提升了调解工作的文化厚度与情感温度。这种“文化润心”的调解方式,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调解建议,实现纠纷的柔性化解。
调解+普法宣传:以案释法,提升群众法治意识。耿城司法所始终坚持“调解即普法”的理念,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调解全过程。在处理买卖合同、劳动纠纷等案件时,调解员现场讲解《民法典》《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条文,帮助当事人厘清权利义务关系,增强依法维权意识。例如,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调解员结合《民法典》合同编的具体条款,促使双方在理解法律的基础上达成一致,不仅解决了当前纠纷,也为今后规范交易行为提供了借鉴。调解+纠纷排查:防患未然,建立预警机制。为实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耿城司法所建立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组织调解员深入村居、企业、学校等重点区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排查各类纠纷隐患。同时,依托信息化手段,构建矛盾纠纷排查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动态管理与风险预警。例如,通过排查发现某企业存在拖欠职工工资的风险后,司法所迅速介入协调,帮助企业制定还款计划,有效避免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调解+机制联动:协同发力,强化多元共治。面对复杂疑难纠纷,耿城司法所主动加强与公安、村委会、综治办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构建“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多元化解机制。在处理一起涉及田地、山场、房屋及征地补偿款分配的家庭财产纠纷中,司法所联合派出所、属地村委会组成联合调解组,通过查阅权属资料、倾听各方诉求、开展“背对背”与“面对面”沟通,最终促成各方达成一致意见,成功化解了矛盾。这种“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提升了调解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调解+心理疏导:疏解情绪,实现深层次和解。针对因情感纠葛、心理压力等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耿城司法所创新引入心理疏导机制,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调解过程,帮助当事人缓解情绪、调整认知、重建信任。例如,在一次赡养纠纷调解中,发现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严重情感隔阂,心理咨询师通过多次心理疏导,帮助双方打开心扉,最终达成了赡养协议。
成效显著,蓝图可期:打造基层治理“耿城样板”。通过上述“调解+”模式的持续探索与实践,黄山区耿城司法所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来,全镇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有效维护了辖区社会和谐稳定,也为推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耿城司法所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进一步深化“调解+”工作模式,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提升调解专业化水平,拓展调解服务领域,努力打造人民调解工作的“耿城样板”,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耿城、法治耿城贡献力量。(王正齐)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