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您的位置: 首页 > 美好江淮 > 网评 > 正文

破年龄之“卡”,绽人才芳华

2025-11-07 16:23:58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陈敏  审核:张弘

近日,2026年度国考公告一则调整引发热议——报考年龄上限从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更放宽至43周岁。这不仅是公务员招录政策的一次“破冰”,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破解“35岁职场门槛”的突破口,让无数被年龄束缚的求职者看到希望,也为全社会树立了“以能取人”的鲜明导向。

提起“35岁”,不少职场人心里都有一本“焦虑账”。招聘启事里的“35岁以下”,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正值盛年的人才拦在门外。可现实是,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9岁,劳动力平均年龄逼近40岁,35岁哪里是“天花板”?明明是职场人的“黄金期”。这个阶段的人,褪去了刚入职场的青涩,摸透了行业规则,遇到复杂问题能快速找到解法;家庭责任带来的责任感,更让他们在工作中稳扎稳打、不敢懈怠。国考主动打破这层限制,正是看到了人才价值的多元性——评价一个人能不能干,不该看身份证上的数字,而该看他脑子里的能力、手里的经验。

其实,地方早已用实践证明,放宽年龄限制是盘活人才资源的好办法。上海把执法类公务员报考年龄放宽到38岁后,浦东新区2025年招录的人员里,35-38岁群体占比达23%,其中八成有基层治理经验,上岗后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四川眉山的事业单位将研究生报考年龄放宽至43岁,不少大龄人才入职后就挑起了技术攻关的大梁,主导的项目还拿了市级成果奖。这些案例都说明,只要给机会,大龄人才不仅“能做事”,更能“做成事”。对公务员队伍来说,年轻血液能带来创新活力,成熟人才的经验智慧同样不可或缺,两者结合才能让队伍更有战斗力。

有人担心,放宽年龄会不会降低选拔标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国考这次调整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年龄放宽了,但“人岗适配”的要求没松。基层治理岗位需要懂群众、会协调的人,政策执行岗位需要熟流程、有耐心的人,专业技术岗位需要能攻坚、善钻研的人——这些都不是“年轻”能直接带来的,而是靠实践积累出来的。现在不少岗位已经在调整选拔方式,除了笔试面试,还会看工作业绩、搞试用期考核,用多元标准把真正“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出来。这种“不唯年龄唯能力”的导向,才是对人才最公平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国考作为人才招录的“风向标”,这次调整会产生连锁反应。长期以来,“35岁门槛”从体制内延伸到企业,加剧了职场焦虑。现在国考率先迈出一步,就像推倒了破除年龄歧视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会引导更多企业跳出“唯年轻论”的误区。这不仅呼应了国家“消除年龄就业歧视”的要求,更能让整个就业市场变得更包容——不管是刚毕业的年轻人,还是有多年经验的大龄求职者,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当然,好政策要落到实处,还得有配套机制托底。比如,要避免“大龄新进”人员面临晋升“玻璃天花板”,就得设计更灵活的职业发展通道,让他们有奔头;要让大龄人才快速融入岗位,就得针对性制定培养计划,而不是搞“一刀切”的培训;还要加快完善法规,把“年龄歧视”纳入监管,让求职者遇到不公时能有地方说理。只有把这些“后续动作”做到位,才能让政策的善意真正传递到每一个人身上。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国考打破“35岁门槛”,正是对这句诗的现代诠释。当年龄不再是限制,当能力成为硬通货,不仅公务员队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整个社会的人才活力也会被充分激发。期待未来有更多行业、更多企业跟上这一步伐,让每一个有梦想、有能力的人,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上跑得更远、飞得更高。(葛甜馨)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