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空间治理不再是一场单纯的技术攻防战,更是对社会心态的精准疏导和未来青年一代的守护。只需要一个名字,就能“揭开”一个人过去几年的个人信息隐私,近期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引起社会关注。网络空间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其对立面的阴影也在悄然扩大,令人深思。
近期,中央网信办部署“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正式启动,剑指网络空间的负面情绪煽动和戾气传播。与此同时,国家网信办通报查处今日头条和UC平台破坏网络生态案件,彰显对网络空间治理的决心,清朗网络空间,共建网络安全,刻不容缓。
从双管齐下到培育沃土
网络戾气和负面情绪是污染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首要毒素,长期的“情绪垃圾”对未成年人心理认知会产生长远危害,例如:焦虑、价值观扭曲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调查报告显示,长期接触网络戾气的青少年焦虑检出率达32.7%,显著高于正常群体。所以“亮剑情绪垃圾”便是“守护晴空”的核心前提。
网络“情绪垃圾”的泛滥究其根源,其背后是部分平台奉行“流量至上”的算法逻辑,将“用户停留时长”奉为圭臬,却放任情绪极化,实则是以短期流量透支社会长期的精神健康为代价,网络整治行动正是对这种扭曲的网络商业模式的纠偏。另一方面,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要有序推进,筑牢网络健康堡垒。某市正式启动“网络守未”专项行动,有效清除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守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大网络环境整治力度,深化常态化机制,提高重点领域网络信息传播准入门槛,通过研学实践+互动科普+专题授课等多元方式,鼓励创作温暖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持续维护网络空间的“绿水青山”。
从多元共治到实践创新
面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网络保护需要构筑一道坚实的“防火墙”,这道墙不能只是简单的被动阻挡,而应具备主动智能识别、引导和赋能的功能,变被动为主动,掌握网络育人的主动权。某市创新了“硬核整治+暖心护航”的双规思路,一方面清理不良信息近万条,依法处置一批违规账号,另一方面推出“红岩思政”、“跟着课本去研学”、“非遗之美”等优质节目。
不难发现,要实现长效机制,关键在于打通“家校社”协同的堵点。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将“暑期集中攻坚”升级为“全年常态守护”,例如,建立“家校数字联络站”,共享学生在网络行为上的异常动态;同时,将网络素养教育明确为家长和学校的必修课,让保护从“被动防御”升级为“主动免疫”。我们还可推动平台开发“青少年模式”进阶版,利用AI识别情感勒索、网络暴力的语言模型,如增加自然语言处理应用,并向青少年群体发送实时提醒和疏导资源,建立平台社会责任指数,将青少年模式使用率、负面内容过滤效率等纳入行业考核体系,强化约束。
未来的网络空间治理,不仅需要网信部门的“利剑”高悬,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互联网人”的理性参与。唯有打破“流量鸦片”的成瘾机制,才能让理性回归网络广场,让这片清朗的“网络晴空”成为滋养青年一代理性与温暖的沃土,真正实现“少年强则网络清,网络清则少年强”的良性循环。(李畅)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