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河南鹿邑县驻村书记董桂林端着卡通碗蹲在灶台边扒饭的视频播放量破千万,当山东北杨庄村支书齐顶的“乡村领头羊”账号粉丝突破5万,这些曾被视为“土味”的基层实践,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构乡村与数字时代的连接。这场由基层干部掀起的“网络突围战”,不仅打破了干群沟通的“隔心墙”,更开辟出一条“流量变销量、出圈变长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行政指令”到“情感共鸣”的范式转换。传统乡村治理依赖“文件传达+会议部署”,而网络时代赋予基层干部“情感治理”的新可能。董桂林的“蹭饭”短视频,表面是家长里短的琐碎,实则是治理智慧的升华,用一碗热饭消解干部与村民的隔阂,在饭桌上倾听药费报销、玉米销路等民生诉求。这种“蹲下身子说话”的姿态,通过短视频的放大效应,让政策在烟火气中落地,让问题在碗筷交错间化解。其账号橱窗中特产销量的暴涨,本质是群众对“有温度的治理”的投票——当干部愿意放下身段走进生活,群众便愿意用消费表达信任。网络时代最稀缺的,不是流量,而是通过细节传递的治理诚意。当村支书们用短视频记录为孤寡老人修缮房屋、帮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的场景,他们实际上在构建一种新型治理伦理——用真实、鲜活、有温度的叙事,重建干群之间的信任纽带。
从“产品输出”到“价值共鸣”的叙事升级。当商丘永城的“卢师傅”月饼直播间日销4000万元,当虞城菌菇大棚通过短视频走向全国,农产品销售已突破物理边界。但更深层的变革在于,网络正在重塑乡村的文化叙事权。驻村书记镜头下的中原物产,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符号。“产品+文化”的双重输出,使乡村特产从“地方名片”升级为“文化IP”。当村支书在直播间讲述一颗苹果背后的种植故事、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历程,他们实际上在完成一场文化价值的传递——让乡村物产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情感纽带。这种文化共鸣,远比单纯的销量增长更具持久性。
从“个体造星”到“生态共建”的系统思维。单点突破易,系统赋能难。河南“我为家乡代言”活动的成功,不在于培养了几个“网红书记”,而在于构建了“政府搭台+企业助力+新农人培育”的全链条生态,网信部门争取流量支持,电商平台优化供应链,培训课程孵化数字新农人。这种“组团式突围”,避免了“重流量轻效益”“重造星轻普惠”的陷阱,使网络强村从“现象级事件”升维为“可持续模式”。当智慧农业系统与数字农旅深度融合,当大数据平台整合人口、产业数据,乡村的数字化转型已从“工具革新”迈向“生态重构”。
从“蹭饭书记”到“云端治理”,从“土味段子”到“文化IP”,这场由基层干部引领的网络实践,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价值观注脚”。网络时代的乡村机遇,不在于技术本身的炫目,而在于用数字思维重构“治理-文化-发展”的价值链——让治理更有温度,让产品更有文化,让发展更有生态。当千万个村庄在云端找到自己的坐标,乡村振兴的星辰大海,终将由这些充满温度、厚度与可持续性的价值观实践共同点亮。(杨淑娟)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