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游戏一直备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材料,在孩子的手中仿佛充满了魔力。接下来请跟随中三班的小朋友们,一起探索“轨道”的秘密!
桌面游戏时,几个小朋友用玩具积木自由搭建起一条长长的轨道,他们高兴地叫起来:“搭好啦!搭好啦,轨道搭好了!”
这一句话瞬间点燃了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大家纷纷围绕“我的轨道是什么样的”热烈讨论起来。

教师基于幼儿的兴趣点,展示了不同轨道的照片,幼儿通过图片进行观察,初步感知到了轨道的外观、结构,进一步提升有关轨道的经验。
观看丰富多彩的轨道后,小朋友们纷纷设计属于自己的轨道设计图,让幼儿从平面、立体等全方面对“轨道”有了整体的认知,从而丰富幼儿关于“轨道”的表象经验。

经验铺垫后,小朋友们立马行动起来,进入班级建构区,进行的首次搭建。
由于班级建构区空间和材料都有限,幼儿决定将建构场地移到户外操场。但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第一阶段搭建过程中,幼儿遇到了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轨道倒塌,经分析,主要原因是幼儿搭建经验不足,在材料选择上不够合理。针对这一情况,游戏结束后,教师对建构区环境进行了优化,张贴搭建技巧图片,为幼儿积累搭建经验,加强对建构技巧和材料特性的认知,助力幼儿更好地进行搭建活动。
二是轨道如何拐弯,教师通过适时介入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并尝试,最终幼儿尝试寻找弧形积木完成建构。
三是如何成功通车,完善轨道工程的结尾工作,使轨道成功运行。
有了前两次建轨道的经验,在第三次搭建时,小朋友选择添加不同形状的积木,将长方体积木拼在一起做柱子,长形积木做轨道,新型轨道很快就完工了。
搭建完成后,教师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轨道图案记录下来,并和同伴讲述其中的故事。在幼儿的叙述中,教师发现幼儿可以清楚的画出轻轨,地铁,高铁等不同交通工具的轨道,从观察到模仿,从具象操作到抽象表征,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空间建构能力和动手能力,更核心的是发展了基于现实世界的观察、比较、分类和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
经过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尝试,基于兴趣与生活经验,幼儿从平铺到垒高到空间造型的组合,幼儿在游戏中也能进行经验的迁移,并把兴趣进行拓展延伸,使游戏持续的进行下去。
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空与适宜的材料,耐心观察倾听。当问题出现时,尊重幼儿的想法与决策,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并动手验证。通过陪伴与对话,支持其在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中学习,持续激活思维,拓展有意义探究。
在轨道建成以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实验自己的轨道是否能成功的通行。

基于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幼儿在班里展开讨论,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火车实验通行呢?问题一出,幼儿便在材料柜里寻找可以用的新材料。
幼儿打破了材料的常规用途,将普通物品赋予了新的生命,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从发现问题到寻找解决方案,再到动手实践,孩子们完整地经历了一次问题解决的流程。
在本次“轨道”游戏中,幼儿作为积极、主动且富有能力的学习者,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主题源自幼儿自发性游戏,然而轨道建构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问题接踵而至,贯穿每个环节。但幼儿始终处于“发现问题—剖析原因—尝试解决—遭遇新问题”的循环探索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幼儿拥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调动过往经验,深入思考问题根源,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持续尝试,直至问题解决。这种自主探索的精神,是幼儿学习与成长的重要动力。
中三班的轨道通车计划还在进行中...幼儿是否能解决问题成功通车呢?大家敬请期待!(丁晓婧 丁婕 袁舒月 裴晓宇)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