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本学期,蚌埠第一实验学校小学部数学组以主题式教研为抓手,围绕数学学科核心领域开展深度教学研究,通过系统化、主题化、实践化的教研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水平。现将本学期教研工作从具体实施、成果收获、反思展望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总结。
本学期教研活动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为指导,结合教学实际,聚焦两大核心领域: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通过“上课—议课—改课”的循环模式,实现教学设计的持续优化。
数与代数领域:以“数的认识”和“数与运算”为主题,选取《因数与倍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为研究课例;统计与概率领域:以“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为主题,研究《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数学组本学期教研活动采用“实践—反思—改进”的闭环模式,形成了螺旋上升的教研机制。以《因数与倍数》教学为例,首次上课时发现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随后通过首次议课采用“三维评价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效果)进行集体诊断,提出增加任务开放性和样本数量的改进建议。在首次改课优化设计后,二次上课验证效果时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但又浮现出“概念呈现方式”的新问题。针对这一新问题,再次议课提出“乘除融合”的创新策略,通过设计“12米彩带分段”的生活化任务,让学生在列算式中自然理解概念本质,经过再次改课,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方案。
这种“上课暴露问题—议课集体诊断—改课优化设计”的循环模式贯穿整个学期,其中《因数倍数》集中研讨5次,《折线统计图》研讨4次,《复式条形统计图》研讨4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研讨2次,通过多次迭代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实现了教研质量的持续提升。
教研组组织教师对整个教研过程进行梳理,提炼出各主题课的教学路径。例如,在“数的认识”主题教学中,总结出“情境感知—操作体验—抽象概括—应用拓展”的教学路径;在“规律探索”主题教学中,总结出“提出猜想—操作验证—发现规律—应用拓展”的教学路径;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主题教学中,形成“问题驱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判断预测”的教学模式。
通过主题式教研探索出的教学路径和自主学习路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后,学生能自主设计调查方案,收集数据并制作统计图,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在主题式教研的助力下,我校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中屡获佳绩。伍钰莹老师、蔡明月老师凭借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学中的出色表现,在区“数智赋能,AI协同课堂”优质课比赛中包揽一等奖中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并成功晋级市赛;杜斌老师、韦育曦老师、于秋凤老师在区实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其中杜斌老师荣获区一等奖第一名,紧接着三位老师在市实验说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其中韦育曦老师、杜斌老师荣获市级一等奖第一名和第三名,成功晋级省赛;杜斌老师在教具制作中获区一等奖,推荐市赛,这些成绩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创新的教学理念。
教师们在教研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论文。本学期,我校数学教师有5篇论文在区级评选中获奖,并推荐参加市级评选。这些论文围绕主题式教研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其中吴波老师撰写的《数线的作用及其基于调查的教学实践》和《让自主探索有“路”可循》(和赵劲松老师合著)两篇论文发表在《小学数学教育杂志》,为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王好颖老师申报课题《游戏化教学助力下低年级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并成功立项,其论文《 幼小衔接阶段基于小学数学游戏课程设计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在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中推荐到市里。
主题式教研促进了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通过参与教研活动,教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调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新教师快速成长为教学骨干,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形成了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
本学期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化主题式教研模式。一方面,加强对学情的精准分析,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优化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教研效率。此外,还将加强与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广教研成果,为区域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相信通过持续改进与创新,主题式教研模式将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蚌埠第一实验学校小学)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