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水墨中国。经过上学期对中国画的持续探索,小朋友们对国画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国画和我们平时用马克笔画画是完全不同的绘画方式,也学习用各种颜色的国画颜料呈现作品。
回归“墨”色。五颜六色的国画小朋友们已充分体验,那只用墨汁,又能画出什么样美丽的国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大一班开展了一场与水墨的邂逅……
初探·与墨汁的第一次碰撞,这是小鸡?带着对墨汁各种各样的猜测,小朋友们开始了第一次探索——绘画小鸡。活动结束后,老师和孩子们对本次初次尝试进行了回顾和梳理。
教师思考:之前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和控制能力的限制,并没有对拿笔姿势、舔笔方式多做铺垫,因此在初次的师幼讨论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的科学学习正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而在体验中发现的新问题正是引导幼儿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运笔?含水量?为了拓展和解决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发现,老师组织幼儿讨论,寻找解决“糊、破”的方法。通过讨论和梳理,小朋友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破”——运笔时要将笔竖起来。老师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再次带幼儿学习各种笔法技能。“糊”——控制毛笔中的含水量。上学期,我们带领幼儿了解过中国画的墨分为五色,它是指以水调节墨色多层次的浓淡干湿,分为:焦、浓、重、淡、清。
教师思考:墨汁在平时的国画活动中使用度并不高,因此幼儿对于使用墨汁作画的经验也相对较少,本次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多次探索、交流、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墨汁的特性和笔法。
感受·物与影,山——初见。有了第一次画小鸡的经验,这一次小朋友们信心满满开始绘画水墨画中最常见的山,然而,这一次的他们又遇到了问题……
通过观看水墨画“山”的意境之美,小朋友们获得了关于国画中“皴”的基本笔法的新经验,通过不同的笔触和线条组合来描绘山石、树皮等物体的纹理和明暗,感受画中的意境之美。
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学习用国画中的虚实呈现物体与影子间的明暗关系,通过科学活动“找影子”,直观感受、寻找不同角度的光源照射同一物品时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师思考:影子与实物的关系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直接的表述过于抽象不易幼儿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借助实物观察的方式,让幼儿直接操作、亲身体验,感受、发现影子和实物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尝试用墨色的深浅来表现国画水墨中的意境,也凝聚着画家的匠心与技巧,这是对国画水墨的深入感受与表现。
内化·徽派写生画。徽州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而国画中也有许多以徽州建筑为例的作品,让幼儿在感受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唤醒他们对家乡的好奇与探索欲,激发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提起徽派建筑,小朋友们兴趣浓厚。可完整画出对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因此,我们化繁为简、逐个击破。初次绘画大树,小朋友们发现自己的画不是水太多就是线条太粗,整体画面绕在一起,和作品中的大树相差甚远。
有了方法,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绘画大树,这一次,他们小心控制毛笔含水量、运笔力度,逐渐画出大树的轮廓。
徽州古建三绝。从视频中了解了徽州的古建筑后,小朋友们对用水墨形式表现的欲望更加强烈了……
教师思考:水墨的晕染效果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的水墨画形式。抽象的语言解说不易于幼儿理解和运用到实践当中,因此,通过视频方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辅助幼儿了解、掌握和运用水墨晕染的方式。
创作·墨趣横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创造自己眼中的徽派建筑,虽不同于画家们的画作,却独独充满童趣、独一无二。
一笔一墨传国粹,一砚一纸润童心。游戏中,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自己作画创作的乐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和灿烂。
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里,水墨不是单一的黑白颜料,而是流动着千年智慧的魔法。当稚嫩的小手第一次握住毛笔,宣纸上晕染开的不仅是墨痕,更是通往古老东方美学的神秘隧道。我们以趣味为舟,以好奇为桨,载着孩子们在水墨世界里尽情遨游,让每一次蘸墨、每一笔勾勒都化作探索的惊喜。
墨香里藏着传统,笔触中带着文化,每幅作品都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大一班的中国画探索之旅还在继续,希望这段与水墨相伴的时光,能成为孩子们童年最特别的回忆,让他们永远记得笔尖流淌的东方诗意!(柴鋆茜 刘丽媛 文皖芹 陈晨)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