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我买的这份保险真的适合我吗?”这个问题,恰恰指向了保险消费的核心——“三适当”原则(即金融机构需将合适的产品通过合适的渠道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今天,泰康人寿安徽分公司将通过以下案例,为您解析“三适当”原则如何像一道“安全屏障”,保护您的权益,让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案例介绍】
50岁的王先生在某平台看到一款热销的“年金保险”产品,宣传中“高额回报、快速返现”的字眼深深吸引了他。在未与家人商量的情况下,他为自己投保了这份年金险,年缴保费5万元,需连续缴纳10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半年后,王先生因突发心梗住院,高昂的手术和后续康复费用让家庭经济骤然紧张。这时,他想起了自己购买的保险,却无奈地发现,这份年金保险主要侧重于养老规划和财富增值,其疾病保障功能非常薄弱,无法覆盖此次大额的医疗支出。
更棘手的是,每年5万元的保费对于经历变故的家庭来说,已成为沉重的经济负担。王先生最终因无力续保而选择了退保,不仅失去了保障,还承受了不小的本金损失。
【案例分析】
回顾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适当”原则的缺失是如何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
1.销售给适当的客户?—— 不适当。
(1)需求错配:对于50岁的王先生而言,其最迫切的风险保障需求应是重大疾病和医疗保障,而非远期的养老储蓄。这份年金险产品与他的核心保障需求出现了严重错位。
(2)年龄错配:此类长期储蓄型产品更适合保障已配置齐全、且有长期稳定现金流规划的年轻或中年群体。对临近退休年龄的王先生,资金的流动性更为重要。
2.客户可承受的费用水平?——不可承受。
年缴5万元,占用了王先生过高的家庭金融资产。保险的“双十原则”通常建议年缴保费占家庭年收入的10%左右。过高的保费支出,极大地削弱了家庭财务的抗风险能力,一旦收入中断,保单便难以为继。
3.适当的保险产品?——不全面。
在销售过程中,如果销售人员能全面了解王先生的家庭状况、资产负债和保障缺口,本应优先推荐配置足额的健康险(如重疾险、医疗险),而非将其大部分预算投入单一的储蓄型产品。
【案例警示】
为避免王先生的遭遇,我们建议您在购买保险时,主动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自身需求是第一前提:购买前,先问自己:我最担心什么风险?(是生病、意外,还是养老?)我希望保险解决什么问题?根据需求的重要性排序,优先配置保障型产品。
2.坦诚告知信息是关键环节:务必如实告知您的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家庭负债、收入及未来大额支出计划等。这些信息是销售人员为您精准匹配产品的基础。
3.理性看待保费是重要保障:保费支出不应成为生活的负担。建议您综合评估持续缴费能力,确保即使在收入波动时,也能从容缴纳保费,保证保障的连续性。
4.读懂合同条款是核心能力:重点关注保险责任、责任免除、现金价值表、犹豫期及续保条款。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向保险公司客服或专业人士问明白。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