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官方网站
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
www.ahcaijing.com

合肥绘就大美巢湖新画卷的 “绿色名片”

2025-08-20 11:06:27 来源:市场星报   编辑:孙晓帆   

2020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防汛抗洪情况,强调要坚持生态湿地蓄洪区定位,保护好其行蓄洪与生态保护功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五载光阴,耕耘不息。合肥市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铭记于心,全力以赴推进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在内的环巢湖湿地建设与保护工作,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为巢湖实现生态蜕变源源不断地注入强大动力。

高位推动,铸就生态蓄洪典范

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坐落于巢湖北岸肥东县千年古镇长临河镇境内,规划总面积达27.6平方公里(4.14万亩),在环巢湖十大湿地中独占鳌头。其定位为“生态湿地蓄洪区”,身负多重使命:既要开展近自然湿地修复,重现生物多样性盛景,构建百鸟栖息、植物繁茂的生态家园;又要作为南淝河旁侧湿地净化系统,化身“巢湖之肾”,守护巢湖水质;更要筑牢“洪水之库”,在关键时刻发挥行蓄洪功能,保障城市安全。

自2016年10月起,肥东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号召,启动“退居、退养还湿”工程。这项浩大工程涉及56个自然村,约2422户、12000人口搬迁,3万多亩土地流转,以及约1万多亩鱼塘经营权回收。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湿地修复工程分阶段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7月,湿地一、二、三期工程圆满收官,实际投资8.32亿元,成功修复湿地1109.2公顷。其中,一期修复193公顷,芦苇摇曳生姿,杂交柳等灌草林郁郁葱葱;二期修复485.4公顷,水生植物与林灌草相互映衬;三期修复430.8公顷,生态景观愈发丰富。

如今,即将完工的生态湿地蓄洪区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不仅被纳入水利部重大水利工程150项,还入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重大项目。该工程蓄洪面积2370公顷,生态湿地面积1360公顷,创新性地将湿地生态保护与行蓄洪功能有机融合,成为全国首个兼具此类功能定位的蓄洪区。

生态向好,彰显湿地保护成效

通过持续不断的保护修复,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生态环境实现质的飞跃,各项功能日益完善,发挥出显著的效益。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百鸟之巢、植物宝库”实至名归。湿地内专门设立鸟类保护区,精心种植桃树、柿树、杏树、无花果等鸟类食源性果树12000余棵,为鸟类栖息繁衍提供充足食物来源。创新推行“夏稻冬鸟”模式,巧妙营造鸟类栖息地,给冬候鸟打造安全温馨家园。2025年1月,932只小天鹅齐聚湿地,刷新环巢湖鸟类调查记录。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黑脸琵鹭、白琵鹭等珍稀候鸟纷至沓来,目前已调查到鸟类218种,较以往新增15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二级保护鸟类48种;植物种类达385种,新增54种;鱼类64种,新增28种,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在湿地徐徐展开。

湿地水质净化功能稳定且强大,“巢湖之肾”名副其实。已建成的一、二、三期湿地如同高效“净水器”,日均净化南淝河水量约40万平方米,削减氮磷入湖污染30%以上,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在Ⅲ类以上。它们成为南淝河水入巢湖前哨的忠诚“哨兵”,有效促进南淝河水质稳定达标,为巢湖水质改善立下汗马功劳。

蓄洪功能完善,“洪水之库”守护城市安澜。设计总蓄洪水量1.09亿平方米,应急蓄洪时,可降低巢湖洪水位约14厘米;当南淝河遭遇超标准洪水,可降低合肥主城区洪水位约20厘米,极大缓解主城区防洪压力,为城市安全保驾护航。如今的湿地,水下水草摇曳,水中鱼儿畅游,水上鸟儿翱翔,自然生态之美令人陶醉。

十八联圩湿地的卓越治理成果赢得广泛认可。2024年4月,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成为“十四五”中国山水工程首个入选项目;同年10月,又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第二批“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为保护巢湖生态、建设美丽安徽贡献肥东智慧与力量。

文旅融合

点亮乡村振兴新希望

中庙街道南临浩瀚巢湖、北依四顶朝霞,因居古庐州(合肥)和古巢州(巢湖)之中而得名,被誉为“皖中明珠 湖天胜境”。

以十八联圩生态湿地的建设成效为依托,生态愈发向好的巢湖更不断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巢湖市中庙街道王咀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依托得天独厚的滨湖生态优势,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地“合肥小洱海”。沿湖茶社集群蓬勃兴起,成为当地文旅产业新亮点。

依托沿湖村落的经济基础、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条件,实施农村闲置资产“微改造”“轻装修”,将民房改造为茶社、工作室,农房变“门面”,农民变股东、职工,实现了投入即盈利的良好局面,从荆塘河村至王家咀村湖岸线,40多家特色茶空间相继诞生。这些茶社在设计上独具匠心,保留老房子原始结构与特色,室内精心布设充满文化氛围的茶室,室外增设小院、凉亭等露天茶吧。游客在此可一边品香茗,一边聆听湖水轻语,欣赏绝美落日,尽享诗意时光。

同时,街道在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如贯通经九路、设立游客停车场、树立沿湖路灯、增设网红打卡点等,进一步提升居住条件和整体风貌。

王咀村的华丽转身,正是借生态优势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随着环巢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为当地带来旺盛人气与商机。周边村民纷纷投身文旅产业,开办农家乐、民宿,销售特色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2025年上半年,沿湖茶社接待游客2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0余万元。

回首过往,从曾经生态脆弱的滩涂,蜕变成为生态宜居、功能完备的绿色家园;展望未来,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合肥市将不断完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在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协同发展下,环巢湖区域必将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典范,让巢湖这张合肥最好的名片愈发闪耀夺目,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阮雪枫 王亮礼 记者 吴承江 高斌 文/图

凡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掌中安徽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于市场星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或者掌中安徽”,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
分享到:

安徽财经网手机版

市场星报公众微信

市场星报微博

掌中安徽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