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讯(付立敏 曹开发)2025年,宣城市继续立足打造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强化顶层设计,强化资源整合,坚持系统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精心谋划、精准施策,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截至7月底,全市发布社会实践岗位40568个,吸引3.5万余名大学生参与,其中团队实践1030支超2.3万人,新建社会实践基地34个。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领域,形成一批特色成果,彰显出青春赋能地方发展的强劲活力。
一、高位统筹推进,校地合作提质增效
年初,宣城市制定了4万名大学生来宣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去年的任务数相同,希望在保持实践数量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工作的质效。岗位开发是社会实践工作的核心载体,我们从“供需两端”同步发力,推动人岗匹配从“粗放对接”向“精准适配”升级。前期,我们和各县市区团委聚焦主导产业、乡村振兴、文旅宣传等重点领域,和实践接收单位反复沟通,明确了实践主要内容、成果形式、保障措施等,形成174项“实践项目需求清单”,也和部分高校反复对接,确保“学校所长”精准对接“地方所需”。通过实践接受单位的深挖需求,让实践留下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努力实现从“聚人气”到“重实效”的转变。
二、校地协同破难题,智力赋能显实效
宣城市着力建立“课题征集—揭榜担纲—过程管理—成果转化”闭环机制,动态跟踪课题进展,适时调整具体环节,截止目前全市共征集211个社会实践重点课题,高校揭榜课题189个,揭榜率达89.5%,部分成果初显。南京审计大学团队为广德“文旅贷”落地献策;安徽大学团队“青春光影 照靓夕阳”公益项目获央媒关注,阅读量超100万次;安徽工程大学与泾县乡村振兴公司完成网红龙窑图纸设计等核心工作;合肥师范学院的行知学堂项目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教服务,精准对接基础需求。围绕“地方出题—高校解题”模式,宣城市正逐步推动校地合作从“短期实践”向“长效共赢”升级。
三、特色活动亮品牌,青春建功绽芳华
宣城市开展“校地携手·智汇宣城”系列活动,创新开展“十大典型案例”“十佳信息”征集活动,“看宣城”社会实践优秀资政报告、主题视频等品牌活动接续开展,广受关注。各类信息及视频获主流媒体报道800余篇。安徽外国语学院为郎溪县设计“傩小猖”IP,动画宣讲视频点亮非遗传承;宁国市“宁Young体验官”组织千余名学子开展龙窑探秘、直播助农等活动。还收集到100余篇涵盖各领域的资政报告,如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团队的《赋“能”广德,探索文旅振兴道路》调研报告,为广德文旅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四、全域联动筑保障,贴心服务暖人心
围绕“服务精细化、保障制度化”目标,聚焦关键环节破解痛点难点,让青年学子在宣城真切感受“家的温暖”。健全“专人专责+部门协同”工作体系,市级层面持续深化“人才局+人社局+团委”联动调度机制,各县市区明确专人专班负责大学生“三实”工作推进。统筹教育、交通、文旅等部门及乡镇街道、企业多方力量,织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量身定制“吃住行游”一体化保障方案。比如郎溪县选聘本地实践学子担任后勤专员,全程统筹食宿交通事宜;广德市按每人每天100元标准落实食宿保障;宁国市协调人才公寓提供免费住宿等。同时,各地为实践学子精心准备“实践专属礼包”“清凉包”等暖心物资,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意见建议,力求以精细化服务为实践活动保驾护航,让学子们安心实践、舒心成长。
五、成果转化见真章,引才留才结硕果
以社会实践为纽带,深化宣城与青年学子的情感联结,将实践育人成效转化为招才引智实效,构建“引才、育才、留才”闭环体系。强化政策供给与资源整合,编制《宣城市青年就业创业手册》,涵盖人才政策、创业扶持等7大类22条措施,各县市区同步推出本地化指南,第一时间推送实践大学生,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触达。强化就业创业衔接,梳理历年实践信息建立优秀人才库,全周期嵌入“点对点招聘”服务,搭建直连桥梁。深化校地长效合作,宁国推动高校研究生驻厂实践,合肥工业大学为企业定向培养博士生,宣城经开区推行“双导师制”,助力技术攻关与实战型人才培育,让实践成为技术人才成长“练兵场”。此外,聘任150名大学生兼职基层团组织副书记,鼓励学子争做家乡的“青春代言人”,推动人才与城市同频共振、共同成长。
热线电话:0551-62620110
举报电话:0551-64376913
举报邮箱:3598612204@qq.com